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1 引言 | 第12-21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4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4-19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4-17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| 第19-2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20-21页 |
2 相关的基础理论 | 第21-31页 |
·基本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| 第21-23页 |
·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特征 | 第21-22页 |
·养老保险的概念与特征 | 第22-23页 |
·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 | 第23-26页 |
·社会保障的模式 | 第23-24页 |
·社会保障的适度性理论 | 第24-26页 |
·养老保险的相关理论 | 第26-31页 |
·养老保险的基本要素 | 第26-27页 |
·养老保险的模式 | 第27-29页 |
·养老保险的评价体系 | 第29-31页 |
3 "新农保"制度概述 | 第31-44页 |
·"新农保"实施的背景 | 第31-40页 |
·"新农保"的经济背景 | 第31-34页 |
·"新农保"的人口结构背景 | 第34-36页 |
·"新农保"的政策背景 | 第36-37页 |
·"新农保"的财政体制背景 | 第37-38页 |
·"新农保"的其他背景 | 第38-40页 |
·"新农保"的基本要素 | 第40-44页 |
·"新农保"的覆盖范围 | 第40页 |
·"新农保"的给付条件 | 第40-41页 |
·"新农保"的基金管理模式 | 第41-42页 |
·"新农保"养老金的给付规则 | 第42页 |
·"新农保"的管理机构设置 | 第42-43页 |
·"新农保"的法律法规 | 第43-44页 |
4 "新农保"的评价分析——以四川省为例 | 第44-57页 |
·"新农保"的有效性分析 | 第45-48页 |
·"新农保"的公平性分析 | 第48-51页 |
·"新农保"的可持续性分析 | 第51-57页 |
·农村居民缴费负担能力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财政负担能力分析 | 第53-57页 |
5 完善"新农保"的对策建议 | 第57-63页 |
·积极开展政策宣传,引导农民参保 | 第57-58页 |
·充盈"新农保"基金,提高给付水平 | 第58页 |
·优化政策设计,真正实现"多保多得" | 第58-59页 |
·优化"新农保"管理层次,完善机构设置 | 第59-61页 |
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| 第61页 |
·合理推进人口城市化,促进养老保险的城乡统筹 | 第61-62页 |
·加快"新农保"立法,提供制度保障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附录一 | 第66-71页 |
附录二 | 第71-74页 |
后记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