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目录 | 第1-8页 |
CONTENTS | 第8-12页 |
中文摘要 | 第12-15页 |
ABSTRACT | 第15-20页 |
绪论 | 第20-29页 |
§1.释题 | 第20-23页 |
·研究的缘起 | 第20-22页 |
·难点与突破 | 第22-23页 |
§2.理论指导与研究方法 | 第23-28页 |
·理论指导 | 第23-2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4-28页 |
§3.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一章 汉语词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| 第29-46页 |
§1.汉语词缀研究的阶段 | 第29-33页 |
·初创期 | 第29-31页 |
·搁置期 | 第31-32页 |
·复苏期 | 第32页 |
·繁荣期 | 第32-33页 |
§2.汉语词缀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33-37页 |
·古代汉语词缀研究 | 第33-34页 |
·现代汉语词缀研究 | 第34-37页 |
·汉外词缀对比研究 | 第37页 |
§3.汉语词缀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| 第37-45页 |
·关于术语体系 | 第37-39页 |
·关于相邻范畴 | 第39-42页 |
·关于汉外对比 | 第42-44页 |
·关于描写与解释 | 第44页 |
·关于应用研究 | 第44-45页 |
§4.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二章 现代汉语类词缀的性质特点与判定 | 第46-104页 |
§1.类词缀术语的提出及意义 | 第46-53页 |
·类词缀术语的提出 | 第46-47页 |
·类词缀提出的依据 | 第47-51页 |
·类词缀的语言类型学意义 | 第51-53页 |
§2.实词素·类词缀·典型词缀辨析 | 第53-64页 |
·类词缀与典型词缀 | 第53-62页 |
·类词缀与实词素 | 第62-64页 |
§3.类词缀的本质与判定标准 | 第64-79页 |
·类词缀的本质 | 第64页 |
·类词缀的特点和判定 | 第64-79页 |
·本节小结 | 第79页 |
§4.现代汉语类词缀的范围 | 第79-87页 |
·《现代汉语词典》词缀数量统计 | 第80-81页 |
·各家列举的类词缀数量统计 | 第81-85页 |
·本文类词缀划定的范围 | 第85-87页 |
§5.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外部特点 | 第87-103页 |
·类词缀与词根音节构造的组配特征 | 第87-91页 |
·类词缀的语体分布统计分析 | 第91-94页 |
·类词缀的功能弱化分析 | 第94-98页 |
·汉语词缀和类词缀的叠加问题考察 | 第98-103页 |
§6.本章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第三章 现代汉语类词缀的类型与功能 | 第104-138页 |
§1.现代汉语类词缀的类型 | 第104-114页 |
·类前缀和类后缀 | 第104页 |
·单音型和双音型 | 第104-109页 |
·自源型和他源型 | 第109-112页 |
·能产型和非能产型 | 第112-113页 |
·高使用度型和低使用度型 | 第113-114页 |
§2.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功能 | 第114-121页 |
·词性标记功能 | 第114-116页 |
·短语词化功能 | 第116-121页 |
§3.现代汉语同义类词缀的功能比较 | 第121-138页 |
·表"人"类词缀的对比 | 第121-125页 |
·表"方位"类词缀对比 | 第125-131页 |
·表"否定"类词缀对比 | 第131-136页 |
·本节小结 | 第136-138页 |
第四章 现代汉语类词缀及其构词的发展 | 第138-158页 |
§1.现代汉语构词特点的变化 | 第138-141页 |
·派生法地位的变化 | 第138-140页 |
·派生构词的新趋势 | 第140-141页 |
§2.现代汉语词缀化倾向动因分析 | 第141-146页 |
·社会因素 | 第141页 |
·经济原则 | 第141-143页 |
·类推机制 | 第143-144页 |
·语言接触 | 第144-146页 |
§3.潜显理论与类词缀构词 | 第146-148页 |
§4.从常见语法化特征看类词缀的语法化 | 第148-151页 |
§5.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动态演变 | 第151-157页 |
·语法化为典型词缀 | 第152页 |
·滞留在类词缀阶段 | 第152-153页 |
·回归到原词根状态 | 第153-157页 |
§6.本章小结 | 第157-158页 |
第五章 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应用研究 | 第158-178页 |
§1.类词缀与派生词自动识别 | 第158-170页 |
·分词规范对汉语词缀的处理原则 | 第159页 |
·带缀词语自动切分情况统计分析 | 第159-161页 |
·分词碎片中词缀归并策略与规则 | 第161-168页 |
·落单词缀归并与标注处理的难点 | 第168-170页 |
·本节小结 | 第170页 |
§2.现代汉语类词缀与对外汉语教学 | 第170-178页 |
·《语法等级大纲》中的词缀问题 | 第170-171页 |
·《词汇等级大纲》中的词缀问题 | 第171-175页 |
·类推功能与汉语派生词习 | 第175-177页 |
·本节小结 | 第177-178页 |
结语 | 第178-182页 |
一、采用了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,同时也继承了其他诸如古今汉外对比、社会调查等传统研究方法 | 第178页 |
二、研究的理论基础有广义形态论、语法化、认知语言学、社会语言学和接触语言学等基本理论 | 第178页 |
三、所做的具体研究工作和得出的结论主要有 | 第178-180页 |
四、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| 第180-182页 |
附录 | 第182-1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5-193页 |
致谢 | 第193-195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95-196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1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