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·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11页 |
·研究的方法 | 第11-12页 |
·问卷调查法 | 第11-12页 |
·文献研究法 | 第12页 |
·案例研究法 | 第12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2-20页 |
·关于数学活动 | 第12-15页 |
·关于活动教学 | 第15-16页 |
·关于数学课堂学生活动的开展策略 | 第16-19页 |
·“学生活动”与“活动课”概念的区别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学生活动的相关理论 | 第20-25页 |
·现代认知学习观 | 第20-21页 |
·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理论 | 第20页 |
·奥苏伯尔的认知一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| 第20-21页 |
·人本主义学习观 | 第21页 |
·弗赖登塔尔的“再创造”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建构主义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杜威的教育学理论 | 第23页 |
·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高中数学课堂学生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| 第25-33页 |
·高中数学课堂学生活动现状的调查 | 第25-26页 |
·调查对象 | 第25-26页 |
·调查方式 | 第26页 |
·调查目的 | 第26页 |
·研究工具 | 第26页 |
·高中数学课堂学生活动现状的分析 | 第26-30页 |
·高中数学课堂对教师提出“归权”要求 | 第30-33页 |
·把情感体验的权利还给学生 | 第30页 |
·把活动操作的权利还给学生 | 第30-31页 |
·把知识建构的权利还给学生 | 第31页 |
·把解题反思的权利还给学生 | 第31-32页 |
·把课堂训练的权利还给学生 | 第32-33页 |
第4章 高中数学课堂学生活动的行动研究 | 第33-77页 |
·创设问题情境,让学生的“心”动起来 | 第33-46页 |
·问题情境要有现实性—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| 第34-37页 |
·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| 第37-40页 |
·问题情境要有游戏性—让学生亲身参与情境 | 第40-42页 |
·问题情境要有简洁性—让数学情境在简洁中体现美 | 第42-44页 |
·问题情境要符合认知原理—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 | 第44-46页 |
·组织探究活动,让学生的“脑”动起来 | 第46-56页 |
·组织探究活动要及时抓住生成性资源,灵活开展探究活动 | 第47-50页 |
·组织探究活动要以问题为驱动 | 第50-52页 |
·组织探究活动要充分挖掘课本资源,就近取材 | 第52-56页 |
·开展合作交流,让学生的“口”动起来 | 第56-64页 |
·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多放手,多让学生说 | 第57-58页 |
·合作交流要重视情感态度的交流 | 第58-59页 |
·合作交流方式要灵活多变 | 第59-60页 |
·合作中要有独立,独立中要有合作 | 第60-64页 |
·运用操作活动.让学生的“手”动起来 | 第64-77页 |
·操作活动要具有操作性原则 | 第65-69页 |
·操作活动要围绕数学知识具有内化功能 | 第69-73页 |
·操作活动注重计算机、计算器等辅助工具的操作运用,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| 第73-77页 |
第5章 结论与思考以及待研究的问题 | 第77-80页 |
·结论与思考 | 第77-79页 |
·待研究的问题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84-85页 |
附录一 教师问卷 | 第85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