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3页 |
导论 | 第13-28页 |
一、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3-15页 |
二、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| 第15-24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四、研究的重点、难点、创新点和基本框架 | 第25-28页 |
第一章 1949-1978年中国救灾捐赠回顾 | 第28-52页 |
第一节 1949-1978年的自然灾害状况 | 第28-38页 |
一、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| 第28-32页 |
二、党对自然灾害认识的变化 | 第32-36页 |
三、初步提出救灾工作方针 | 第36-38页 |
第二节 1949-1978年的救灾捐赠活动 | 第38-44页 |
一、“一碗米”、“一两米”等一系列节约捐输救灾运动 | 第38-39页 |
二、社会募集救济款物 | 第39-41页 |
三、群众互助互济 | 第41-44页 |
第三节 1949-1978年救灾捐赠评析 | 第44-51页 |
一、以生产自救自助为主,有限开展救灾捐赠 | 第44-45页 |
二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灾民以有力支持 | 第45-46页 |
三、强调国内互助,排斥救灾外援 | 第46-49页 |
四、募捐活动具有一定的零散性、偶然性、被动性 | 第49-50页 |
五、救灾捐赠具体政策较笼统,缺乏规范性 | 第50-51页 |
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二章 1979-1988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恢复和调整 | 第52-69页 |
第一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救灾工作的调整 | 第52-55页 |
一、重新明确民政工作的性质和特点,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| 第52-53页 |
二、调整救灾工作方针 | 第53-54页 |
三、科学认识自然灾害 | 第54-55页 |
四、开展救灾理论研究 | 第55页 |
第二节 国内救灾捐赠的初步恢复 | 第55-60页 |
一、救灾与扶贫相结合的新思路 | 第56-59页 |
二、救灾与扶贫募捐工作的初步实践 | 第59-60页 |
第三节 对待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调整和反复 | 第60-67页 |
一、首次被动接受救灾外援 | 第60-62页 |
二、缩紧外援口径,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出现反复 | 第62-64页 |
三、通过联合国救灾署向国际社会提出救灾援助要求 | 第64-65页 |
四、规范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口径 | 第65-67页 |
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三章 1989-1999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探索和改革 | 第69-111页 |
第一节 1989-1999年救灾捐赠改革探索的背景 | 第69-76页 |
一、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成立 | 第69-71页 |
二、减灾被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| 第71-74页 |
三、救灾工作实行分级管理体制改革 | 第74-76页 |
第二节 经常性社会捐助的初步探索 | 第76-95页 |
一、经常性社会捐助的源起 | 第76-82页 |
二、初步探索和实践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 | 第82-95页 |
第三节 救灾对口支援模式的探索和建立 | 第95-98页 |
一、对口支援政策溯源 | 第95-97页 |
二、救灾捐赠对口支援的探索和实践 | 第97-98页 |
第四节 国际救灾援助政策的逐步确立和完善 | 第98-104页 |
一、明确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立场 | 第99-101页 |
二、逐步完善国际救灾援助相关规定 | 第101-104页 |
第五节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》的颁布实施 | 第104-110页 |
一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》制定的背景 | 第105-107页 |
二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》中关于救灾捐赠的规定 | 第107-108页 |
三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》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| 第108-110页 |
小结 | 第110-111页 |
第四章 2000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的快速蓬勃发展 | 第111-158页 |
第一节 救灾捐赠面临机遇和挑战 | 第111-117页 |
一、“以人为本”、“和谐社会”理念的提出 | 第111-113页 |
二、国家综合国力明显增强,人民生活实现小康 | 第113-114页 |
三、救灾工作方针的新变化 | 第114-115页 |
四、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| 第115-117页 |
第二节 2000年以来救灾捐赠典型案例 | 第117-128页 |
一、2003年防治非典型肺炎捐赠活动 | 第118-120页 |
二、2008年初应对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捐赠活动 | 第120-122页 |
三、“5·12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活动 | 第122-126页 |
四、2010 年玉树“4·14”地震和“8·7”舟曲泥石流灾害捐赠活动 | 第126-128页 |
第三节 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的形成和创新 | 第128-135页 |
一、加快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 | 第129-132页 |
二、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的创新模式——“慈善超市” | 第132-133页 |
三、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的正式形成 | 第133-135页 |
第四节 救灾捐赠对口支援的调整和发展 | 第135-138页 |
一、适时调整救灾捐赠对口支援方案 | 第135-136页 |
二、“5·12”汶川地震救灾捐赠对口支援的重大发展 | 第136-138页 |
第五节 救灾捐赠应急响应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| 第138-142页 |
一、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| 第138-139页 |
二、救灾捐赠工作规程的制定和应急机制的完善 | 第139-142页 |
第六节 救灾捐赠激励机制的探索和建立 | 第142-146页 |
一、表彰奖励 | 第142-144页 |
二、税收激励 | 第144-146页 |
第七节 参与国际救灾援助的新变化 | 第146-151页 |
一、主动、规范、多元接受国际救灾援助 | 第146-148页 |
二、积极开展印度洋海啸等对外救灾援助 | 第148-150页 |
三、多渠道、多层次参与国际救灾减灾交流合作 | 第150-151页 |
第八节 救灾捐赠立法进程加快 | 第151-157页 |
一、出台《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》 | 第151-153页 |
二、修订、颁布《救灾捐赠管理办法》 | 第153-156页 |
三、制定一系列指导救灾捐赠的政策规章 | 第156-157页 |
小结 | 第157-158页 |
第五章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基本评价 | 第158-187页 |
第一节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工作的成就 | 第158-165页 |
一、救灾捐赠规范化、制度化显著加强 | 第158-159页 |
二、救灾捐赠法制化取得初步成效 | 第159-160页 |
三、救灾捐赠社会化逐步形成 | 第160-161页 |
四、救灾捐赠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| 第161-162页 |
五、救灾捐赠内容、渠道不断拓宽 | 第162-163页 |
六、救灾捐赠规模、水平快速增长 | 第163-164页 |
七、救灾捐赠社会效果凸显 | 第164-165页 |
第二节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工作存在的问题 | 第165-175页 |
一、立法层次低,法律体系不完备 | 第165-166页 |
二、政府行政干预功能过强,非政府组织参与不够 | 第166-168页 |
三、对救灾捐赠的优惠政策和鼓励力度不足 | 第168-171页 |
四、募捐主体与受赠主体存在混淆 | 第171-173页 |
五、救灾捐赠信息公开缺乏规范性 | 第173-174页 |
六、救灾捐赠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、不到位 | 第174-175页 |
第三节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发展演进的经验启示 | 第175-187页 |
一、完善救灾捐赠法律体系,以法制化推动救灾捐赠的科学发展 | 第175-176页 |
二、扩大非政府组织的参与,继续推进救灾捐赠社会化 | 第176-180页 |
三、完善救灾捐赠激励措施,提升公众捐赠热情 | 第180-182页 |
四、明确募捐主体资格,理顺政府角色,促进中国公民社会建设 | 第182-183页 |
五、规范救灾捐赠信息公开披露机制 | 第183-184页 |
六、建立一体化监管网络,推进捐赠文明 | 第184-185页 |
七、加强社会主义慈善捐赠文化建设,促进社会和谐 | 第185-1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7-201页 |
后记 | 第2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