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旧隧道变截面接合施工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
| 致谢 | 第1-6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1 绪论 | 第12-23页 |
| ·引言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2页 |
| ·隧道结构计算理论研究 | 第13-18页 |
| ·监控量测国内外现状 | 第18页 |
| ·防排水调研 | 第18-19页 |
| ·地铁施工工法的研究 | 第19页 |
| ·新旧隧道接合工程实例调研 | 第19-22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2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| 2 隧道计算理论及施工过程数值模拟方法 | 第23-35页 |
| ·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元法的基本原理 | 第23-26页 |
| ·数学模型 | 第23-24页 |
| ·边界和初始条件: | 第24页 |
| ·本构方程 | 第24-25页 |
| ·数值方法: | 第25页 |
| ·主要计算步骤: | 第25-26页 |
| ·隧道施工过程的有限元法模拟概述 | 第26-29页 |
| ·隧道开挖卸荷的基本思想 | 第26页 |
| ·施工过程的模拟 | 第26-29页 |
| ·有限元法数值计算的基本过程 | 第29-32页 |
| ·计算范围的选取 | 第29页 |
| ·单元类型的选择 | 第29-30页 |
| ·开挖效果的模拟 | 第30-32页 |
| ·求单元应力 | 第32页 |
| ·隧道施工过程的模拟的实现 | 第32-35页 |
| ·初始地应力的模拟 | 第32页 |
| ·隧道开挖、支护及预加固措施的模拟方法 | 第32-34页 |
| ·连续施工的模拟 | 第34-35页 |
| 3 变截面段接合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| 第35-64页 |
| ·工程概况 | 第35-36页 |
| ·西直门地铁站与四号线的工程关系 | 第35页 |
| ·四号线新建隧道与西直门站接合人防段工程概况 | 第35-36页 |
| ·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| 第36-38页 |
| ·工程地质 | 第36-37页 |
| ·水文地质 | 第37-38页 |
| ·设计的施工方案 | 第38-41页 |
| ·标准段施工方案 | 第38-39页 |
| ·人防段施工方案 | 第39-40页 |
| ·过渡段施工方案 | 第40-41页 |
| ·人防段与既有结构接合处加固处理 | 第41页 |
| ·计算模型 | 第41-43页 |
| ·模型介绍 | 第42页 |
| ·结构计算参数 | 第42-43页 |
| ·施工过程数值模拟 | 第43-44页 |
| 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44-64页 |
| ·过渡段结构的内力分析 | 第44-50页 |
| ·既有结构接合面结构的内力分析 | 第50-54页 |
| ·结构沉降及新旧结构差异沉降分析 | 第54-64页 |
| 4 新旧接合段现场监测及数据分析 | 第64-78页 |
| ·监控量测的目的和意义 | 第64-65页 |
| ·监控量测的基本原理 | 第65-67页 |
| ·钢振弦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| 第65-66页 |
| ·本工程采用的主要量测仪器 | 第66-67页 |
| ·监控量测方案设计 | 第67-76页 |
| ·测点布置 | 第67-68页 |
| ·监测数据分析处理 | 第68-76页 |
| ·量测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| 第76-78页 |
| 5 新旧防水层接合实验 | 第78-91页 |
| ·工程概况 | 第78页 |
| ·新旧防水层接合实验 | 第78-90页 |
| ·实验设计要求 | 第78-79页 |
| ·实验目的 | 第79页 |
| ·实验材料及其特性 | 第79-82页 |
| ·实验方案 | 第82-83页 |
| ·拉伸实验 | 第83-86页 |
| ·剥离强度试验 | 第86-87页 |
| ·抗渗实验 | 第87-89页 |
| ·实验结果分析 | 第89-90页 |
| ·本章小节 | 第90-91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91-93页 |
| ·结论 | 第91-92页 |
| ·展望 | 第92-9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3-96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96-98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