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畜牧、动物医学、狩猎、蚕、蜂论文--动物医学(兽医学)论文--兽医基础科学论文--家畜微生物学(兽医病原微生物学)论文--病原细菌论文

禽致病性大肠杆菌DE205B黏附及侵袭相关因子的致病作用

摘要第1-13页
ABSTRACT第13-17页
常用符号及缩略语说明第17-18页
第一篇 文献综述第18-56页
 第一章 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第18-36页
  1 大肠杆菌的主要特性第18-19页
  2 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危害第19-20页
  3 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第20-26页
   ·黏附素(Adhesin)第21-22页
   ·摄铁系统(Ferric uptake regulator,Fur)第22-23页
   ·溶血素(Haemolysin)第23页
   ·抗血清存活因子第23-25页
   ·空泡形成毒素(Vacuolating autotransporter toxin,Vat)第25-26页
   ·侵袭相关蛋白第26页
  4 肠道外致病变性大肠杆菌致病机理第26-30页
   ·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(UPEC)致病机理第26-28页
   ·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(NMEC)致病机理第28-29页
   ·禽致病性大肠杆菌(APEC)致病机理第29-30页
  参考文献第30-36页
 第二章 大肠杆菌穿透血脑屏障机制研究进展第36-48页
  1 血脑屏障第36-37页
   ·血脑屏障的特点第36页
   ·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第36-37页
   ·脑膜炎动物模型:血脑屏障的体内模型第37页
  2 大肠杆菌侵袭相关毒力因子第37-39页
   ·K1荚膜第38页
   ·Ibe蛋白第38页
   ·OmpA第38页
   ·CNF1第38-39页
   ·其他毒力因子第39页
  3 宿主受体蛋白第39-40页
   ·脑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第39-40页
   ·纤维蛋白溶酶原介导的血脑屏障通透作用第40页
  4 大肠杆菌穿透血脑屏障的过程第40-43页
   ·菌血症第40-41页
   ·黏附BMEC第41页
   ·大肠杆菌侵袭血脑屏障及细胞骨架重排第41-42页
   ·大肠杆菌在穿透血脑屏障过程中保持活性第42-43页
  参考文献第43-48页
 第三章 Red同源重组系统研究进展第48-56页
  1 Red同源重组系统的结构第48-50页
  2 Red同源重组系统的重组机制第50页
  3 Red同源重组方案第50-51页
   ·Wanner重组方案第50页
   ·Court重组方案第50-51页
  4 Red同源重组系统的优点及应用前景第51-53页
  参考文献第53-56页
第二篇 试验研究第56-150页
 第四章 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自分泌黏附素基因aatA的序列分析、流行病学调查及克隆表达第56-78页
  1 材料与方法第57-62页
   ·菌株和质粒第57页
   ·试剂与仪器第57页
   ·引物设计第57-58页
   ·aatA在不同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分布第58页
   ·大肠杆菌系统进化群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·序列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·自分泌黏附素基因aatA的克隆表达第60-61页
   ·免疫血清的制备第61页
   ·Western blot第61页
   ·黏附抑制试验第61-62页
  2 结果第62-71页
   ·大肠杆菌进化群分析第62页
   ·自分泌黏附素基因aatA在不同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分布第62-64页
   ·aatA序列分析第64-68页
   ·融合蛋白的表达及纯化第68-69页
   ·AatA表达情况第69-70页
   ·黏附抑制试验第70-71页
  3 讨论第71-73页
  参考文献第73-76页
  附录第76-78页
 第五章 禽致病性大肠杆菌DE205B自分泌黏附素基因aatA缺失株、互补株的构建及特性分析第78-98页
  1 材料与方法第79-85页
   ·菌株和质粒第79页
   ·试剂与仪器第79-80页
   ·引物设计第80-81页
   ·缺失株的构建第81页
   ·互补株的构建第81-82页
   ·Western blot第82页
   ·遗传稳定性分析及生长曲线测定第82页
   ·血清杀菌试验第82页
   ·凝集试验第82-83页
   ·半数致死量(LD_(50))的测定第83页
   ·细胞黏附试验第83-84页
   ·动物感染试验第84页
   ·细菌RNA提取及荧光定量PCR第84-85页
  2 结果第85-92页
   ·aatA缺失株的构建及鉴定第85-86页
   ·互补株的构建及鉴定第86-87页
   ·缺失株和互补株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分析第87-88页
   ·不同菌株AatA的表达第88-89页
   ·半数致死量(LD_(50))的测定第89-90页
   ·凝集试验第90页
   ·黏附试验第90-91页
   ·动物感染试验第91-92页
   ·荧光定量PCR第92页
  3 讨论第92-94页
  参考文献第94-97页
  附录第97-98页
 第六章 禽致病性大肠杆菌DE205B侵袭素基因ibeA的序列分析、流行病学调查及克隆表达第98-110页
  1 材料与方法第99-101页
   ·菌株和质粒第99页
   ·引物设计第99页
   ·ibeA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分布第99页
   ·大肠杆菌系统进化群分析第99-100页
   ·序列分析第100页
   ·ibeA ORF的克隆表达第100页
   ·纯化蛋白免疫血清的制备第100-101页
   ·侵袭抑制试验第101页
  2 结果第101-104页
   ·大肠杆菌进化群PCR分析第101页
   ·侵袭素基因ibeA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分布第101-102页
   ·序列分析第102页
   ·融合蛋白的表达及纯化第102-104页
   ·侵袭抑制试验第104页
  3 讨论第104-106页
  参考文献第106-109页
  附录第109-110页
 第七章 禽致病性大肠杆菌DE205B侵袭素基因ibeA缺失株、互补株的构建及特性分析第110-128页
  1 材料与方法第111-114页
   ·菌株和质粒第111页
   ·引物设计第111-112页
   ·缺失株的构建第112-113页
   ·互补株的构建第113页
   ·Westem blot第113页
   ·遗传稳定性分析及生长曲线测定第113页
   ·生物被膜形成试验第113-114页
   ·半数致死量(LD_(50))的测定第114页
   ·细胞侵袭试验第114页
   ·动物感染试验第114页
   ·细菌RNA提取及荧光定量PCR第114页
  2 结果第114-120页
   ·缺失株的构建及鉴定第114-116页
   ·互补株的构建及鉴定第116页
   ·缺失株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分析第116页
   ·不同菌株IbeA的表达第116-118页
   ·半数致死量(LD_(50))的测定第118页
   ·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第118-119页
   ·细胞侵袭试验第119页
   ·动物感染试验第119-120页
   ·荧光定量PCR第120页
  3 讨论第120-122页
  参考文献第122-126页
  附录第126-128页
 第八章 禽致病性大肠杆菌DE205B aatA和ibeA双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第128-138页
  1 材料与方法第129-130页
   ·菌株和质粒第129页
   ·aatA、ibeA双基因缺失株的构建第129页
   ·遗传稳定性分析及生长曲线测定第129页
   ·半数致死量(LD_(50))的测定第129页
   ·细胞黏附试验、细胞侵袭试验和动物感染试验第129-130页
  2 结果第130-133页
   ·双基因缺失株及互补株的构建及鉴定第130页
   ·双基因缺失株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分析第130页
   ·半数致死量(LD_(50))的测定第130-131页
   ·细胞黏附及侵袭试验第131-132页
   ·动物感染试验第132-133页
  3 讨论第133-134页
  参考文献第134-136页
  附录第136-138页
 第九章 禽致病性大肠杆菌DE205B毒力岛GimA调控蛋白IbeR的致病作用第138-150页
  1 材料与方法第138-140页
   ·菌株和质粒第138-139页
   ·引物设计第139-140页
   ·序列分析第140页
   ·ibeR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分布第140页
   ·缺失株、互补株的构建第140页
   ·遗传稳定性分析及生长曲线测定第140页
   ·半数致死量(LD_(50))的测定第140页
   ·细胞侵袭试验和动物感染试验第140页
  2 结果第140-144页
   ·序列分析第140-141页
   ·ibeR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分布第141页
   ·缺失株的构建及鉴定第141页
   ·互补株的构建及鉴定第141页
   ·缺失株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分析第141-143页
   ·半数致死量(LD_(50))的测定第143页
   ·细胞侵袭试验第143页
   ·动物感染试验第143-144页
  3 讨论第144-146页
  参考文献第146-148页
  附录第148-150页
全文总结第150-152页
致谢第152-154页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文章第154页

论文共1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嗜酸乳酸杆菌S-层蛋白拮抗肠道病原菌粘附或入侵宿主细胞机制的研究
下一篇:日本脑炎病毒NJ2008株人工突变致弱及其N-糖基化位点的功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