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绪论 | 第8-16页 |
第一节 选题缘起 | 第8-9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9-13页 |
一、校园文化 | 第9-11页 |
二、隐性课程 | 第11-13页 |
(一)隐性课程的概念 | 第11-12页 |
(二)其他学者关于隐性课程的阐释 | 第12-13页 |
第三节 研究问题 | 第13-14页 |
第四节 研究对象 | 第14页 |
第五节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第六节 研究方案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认识校园 | 第16-23页 |
第一节 走进学校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转变之前的校园文化环境 | 第17-19页 |
第三节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转折 | 第19-21页 |
第四节 小结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谁来主导校园文化的建设 | 第23-30页 |
第一节 上级部门的意旨 | 第23-26页 |
一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令对校园文化建设意义的表述 | 第23-24页 |
二、辽宁省关于中小学校园艺术环境艺术化工程实施表述 | 第24-26页 |
第二节 政策的后续 | 第26-29页 |
一、评选五十所校园艺术化环境先进学校 | 第26-28页 |
二、科研课题-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实施与实践 | 第28-29页 |
第三节 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谁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者 | 第30-44页 |
第一节 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 | 第30-38页 |
一、招标中文化价值因素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二、设计方案中"权利"的参与 | 第32-34页 |
三、相互妥协 | 第34-36页 |
四、SIS策划的遗憾 | 第36-38页 |
第二节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施工者 | 第38-41页 |
一、"关系"的介入 | 第38-40页 |
二、施工者的新建议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教代会中的争执 | 第41-42页 |
第四节 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受益者 | 第44-54页 |
第一节 重建后的理念变化 | 第44-47页 |
一、"良好习惯自觉养成!"到"好习惯好生活"转变 | 第44-46页 |
二、"好习惯比好分数更重要"口号的提出 | 第46-47页 |
第二节 师生如是说—环境变化后的变化 | 第47-50页 |
一、不教而教 | 第47-49页 |
二、润物无声 | 第49-50页 |
第三节 校园环境变化的意义都是积极的吗 | 第50-53页 |
一、政绩工程 | 第50-52页 |
二、铺张浪费 | 第52-53页 |
第四节 小结 | 第53-54页 |
结论 | 第54-57页 |
一、校园环境建设是官方推动的项目,极大的依赖了制度资源 | 第54页 |
二、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推动作用的意义是正面积极的 | 第54页 |
三、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过程有可能变为各利益体的牟利过程 | 第54页 |
四、教师、学生—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受益者话语权的淹没 | 第54-55页 |
五、校园文化建设监管部门职能的缺失 | 第55页 |
六、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性课程被体认 | 第55-56页 |
七、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成为各个利益群体共赢的结果 | 第56-57页 |
参考书目 | 第57-59页 |
附件 | 第59-76页 |
附件一、文件资料 | 第59-65页 |
1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 | 第59-61页 |
2、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(2002.5) | 第61-65页 |
附件二:调查问卷 | 第65-74页 |
1、关于中小学校园视觉文化的调查(教师) | 第65-68页 |
2、关于中小学校园视觉文化的调查(学生) | 第68-72页 |
3、关于中小学校园视觉文化的调查(家长) | 第72-74页 |
附件三: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统计表 | 第74-76页 |
后记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