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8-30页 |
| 1.引言 | 第8-9页 |
| 2.关注核素 | 第9-10页 |
| 3.几种表示核素迁移的物理量及其关系 | 第10-12页 |
| 4.核素迁移研究方法 | 第12-15页 |
| ·实验室模拟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·天然类比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·计算机模拟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·示踪研究 | 第15页 |
| 5.影响核素迁移的因素 | 第15-18页 |
| ·沉淀作用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| ·胶体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| ·吸附作用的影响 | 第17页 |
| ·其它因素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| 6.吸附作用模型 | 第18-21页 |
| ·离子交换模型 | 第18-19页 |
| ·表面络合模型 | 第19-21页 |
| ·双电层及表面电荷 | 第19-20页 |
| ·表面络合模型 | 第20-21页 |
| 7.放射性核素吸附研究国内外现状 | 第21-23页 |
| 8.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23-24页 |
| 参考文献: | 第24-30页 |
| 第二章 Eu(Ⅲ)和Am(Ⅲ)在凹凸棒石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| 第30-45页 |
| 1.引言 | 第30页 |
| 2.实验部分 | 第30-32页 |
| ·试剂 | 第30页 |
| ·仪器 | 第30-31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1页 |
| ·凹凸棒石的性质 | 第31-32页 |
| ·凹凸棒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 | 第31页 |
| ·凹凸棒石的晶层结构 | 第31-32页 |
| ·凹凸棒石的其他性质 | 第32页 |
| ·吸附率及分配比的计算 | 第32页 |
| 3.结果和讨论 | 第32-38页 |
| ·振荡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| ·液固比对吸附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| ·DH和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·腐殖酸对吸附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| ·吸附等温线 | 第36-38页 |
| 4.结论 | 第38页 |
| 参考文献: | 第38-41页 |
| 附录 | 第41-45页 |
| 第三章 Eu(Ⅲ)和Am(Ⅲ)在氧化铝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| 第45-58页 |
| 1.引言 | 第45页 |
| 2.实验部分 | 第45-47页 |
| ·试剂 | 第45-46页 |
| ·仪器 | 第4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6页 |
| ·氧化铝的预处理 | 第4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6页 |
| ·吸附率及分配比的计算 | 第46-47页 |
| 3 结果和讨论 | 第47-52页 |
| ·振荡时间对氧化铝吸附Eu(Ⅲ)和Am(Ⅲ)的影响 | 第47页 |
| ·液固比对氧化铝吸附Eu(Ⅲ)和Am(Ⅲ)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| ·pH值对氧化铝吸附Am(Ⅲ)和Eu(Ⅲ)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加入有机物后pH对氧化铝吸附Am(Ⅲ)和Eu(Ⅲ)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| ·Am(Ⅲ)和Eu(Ⅲ)在氧化铝上的吸附等温线 | 第51-52页 |
| 4 结论 | 第52页 |
| 参考文献: | 第52-55页 |
| 附录 | 第55-58页 |
|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58-59页 |
| 发表论文情况 | 第59-60页 |
| 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