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6页 |
1 鸭疫里氏杆菌的研究进展 | 第12-22页 |
·RA病原学研究 | 第12-14页 |
·分类地位 | 第12-13页 |
·血清型 | 第13页 |
·生物学特性 | 第13-14页 |
·RA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| 第14-15页 |
·RA的致病因子和免疫原性相关因子研究 | 第15-16页 |
·RA的流行病学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RA诊断方法研究 | 第17-19页 |
·临床诊断 | 第17页 |
·分离鉴定 | 第17页 |
·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 | 第17页 |
·凝集试验 | 第17-18页 |
·荧光抗体法 | 第18页 |
·PCR快速检测法 | 第18页 |
·间接血凝试验 | 第18-19页 |
·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 | 第19页 |
·间接ELISA法 | 第19页 |
·RA防治研究 | 第19-22页 |
·药物防治 | 第20页 |
·疫苗防治 | 第20-22页 |
2 细菌毒力基因体内表达检测系统研究进展 | 第22-26页 |
第二章 鸭疫里氏杆菌基因组表达文库的构建和鉴定 | 第26-36页 |
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6页 |
2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26-31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6-28页 |
·菌株和载体 | 第26页 |
·工具酶及主要试剂 | 第26页 |
·主要溶液的配制 | 第26-28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8-31页 |
·鸭疫里氏杆菌的培养 | 第28页 |
·鸭疫里氏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28-29页 |
·Sau3AI最佳酶切浓度的确定 | 第29页 |
·RA基因组的酶切及纯化 | 第29页 |
·重组质粒的克隆和鉴定 | 第29-31页 |
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4页 |
·鸭疫里氏杆菌的培养 | 第31-32页 |
·鸭疫里氏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32页 |
·鸭疫里氏杆菌基因组DNA的部分酶切 | 第32-33页 |
·RA基因组DNA最佳酶切浓度的确定 | 第32-33页 |
·RA基因组DNA的部分酶切和回收 | 第33页 |
·表达文库的构建和质量鉴定 | 第33-34页 |
4 讨论 | 第34-35页 |
5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RA基因组表达文库的免疫筛选和IVI基因的初步分析 | 第36-49页 |
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36页 |
2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36-41页 |
·实验材料和试剂 | 第36-37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6页 |
·主要溶液的配制 | 第36-37页 |
·主要仪器和设备 | 第37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3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7-41页 |
·感染血清的制备 | 第37页 |
·去除感染血清中交叉反应的抗体 | 第37-38页 |
·RA基因组表达文库的筛选 | 第38-40页 |
·体内诱导抗原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功能预测 | 第40-41页 |
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5页 |
·感染血清的制备及吸附处理 | 第41-42页 |
·RA基因组表达文库的筛选 | 第42-43页 |
·体内诱导抗原基因的测序和功能预测 | 第43-45页 |
4 讨论 | 第45-48页 |
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| 第49-66页 |
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49页 |
2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49-5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9-50页 |
·菌株与载体 | 第49页 |
·主要试剂及溶液 | 第49-50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5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0-55页 |
·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50-51页 |
·PCR扩增 | 第51页 |
·PCR产物的回收 | 第51-52页 |
·重组克隆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| 第52-53页 |
·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| 第53-54页 |
·转化表达菌株BL21(DE3) | 第54页 |
·诱导表达 | 第54页 |
·表达产物的SDS-PAGE分析 | 第54页 |
·Western-blot检测 | 第54-55页 |
3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5-64页 |
·PCR扩增结果 | 第55页 |
·重组克隆质粒的酶切鉴定 | 第55-56页 |
·序列测定及分析 | 第56-62页 |
·原核表达质粒的酶切鉴定 | 第62-63页 |
·SDS-PAGE凝胶电泳结果 | 第63页 |
·Western-blot分析 | 第63-64页 |
4 讨论 | 第64-65页 |
5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五章 血清1型鸭疫里氏杆菌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| 第66-80页 |
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66页 |
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66-70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66-68页 |
·血清与酶标抗体 | 第66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66页 |
·蛋白纯化相关试剂的配制 | 第66-67页 |
·ELISA相关溶液的配制 | 第67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67-6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68-70页 |
·抗原的准备 | 第68-69页 |
·间接ELISA最佳工作条件的确定 | 第69页 |
·间接ELISA测定的基本试验步骤 | 第69页 |
·间接ELISA方法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| 第69页 |
·重复性试验 | 第69-70页 |
·特异性试验 | 第70页 |
·符合率试验 | 第70页 |
·早期感染血清的检测 | 第70页 |
·临床血清样品的检测 | 第70页 |
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70-78页 |
·蛋白可溶性与不可溶性分析 | 第70-71页 |
·重组蛋白的纯化 | 第71页 |
·最佳工作条件的确定 | 第71-73页 |
·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血清最佳稀释倍数的确定 | 第71-72页 |
·酶标二抗工作浓度的确定 | 第72-73页 |
·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| 第73-74页 |
·重复性实验 | 第74-75页 |
·特异性实验 | 第75-76页 |
·交叉试验 | 第75-76页 |
·阻断试验 | 第76页 |
·符合率试验 | 第76-77页 |
·早期感染血清的ELISA结果 | 第77页 |
·临床血清样品的检测结果 | 第77-78页 |
4 讨论 | 第78-79页 |
5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结论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附录 | 第89-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