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1 绪论 | 第8-15页 |
·引言 | 第8-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·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| 第9页 |
·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的影响 | 第9-10页 |
·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的影响 | 第10页 |
·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| 第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5页 |
·土地利用变化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我国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过去、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| 第12-15页 |
2 研究区概况 | 第15-22页 |
·研究区位置 | 第15页 |
·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| 第15-19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15-16页 |
·气候 | 第16-17页 |
·水文 | 第17-18页 |
·土壤 | 第18页 |
·植被 | 第18-19页 |
·社会经济条件 | 第19-20页 |
·经济发展水平 | 第19页 |
·人口和劳动力 | 第19页 |
·交通 | 第19页 |
·城镇建设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的内容、目标和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3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| 第22-28页 |
·土地利用现状 | 第22-23页 |
·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,耕地面积少,人地矛盾突出 | 第22页 |
·未利用地面积大,但开发利用难度大 | 第22页 |
·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显著 | 第22-23页 |
·土地生态环境问题 | 第23-26页 |
·水土流失 | 第23-24页 |
·风沙危害 | 第24-25页 |
·土地污染 | 第25页 |
·地质灾害 | 第25-26页 |
·土地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| 第26-28页 |
·自然因素 | 第26页 |
·人为因素 | 第26-28页 |
4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| 第28-34页 |
·密云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| 第28-32页 |
·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估算法 | 第28-29页 |
·农民收入估算法 | 第29-30页 |
·劳动力需求估算法 | 第30-31页 |
·多方案核校结论 | 第31-32页 |
·密云县经济发展规模分析 | 第32-34页 |
·土地利用经济效率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产业用地的供给分析 | 第33页 |
·土地资源环境支撑下的经济容量计算 | 第33-34页 |
5 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变化 | 第34-45页 |
·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 | 第34-37页 |
·密云县1992~2004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评价 | 第37-45页 |
·密云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及其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密云县生态服务价值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| 第38-41页 |
·密云县各乡镇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 | 第41-45页 |
6 土地利用模式与生态功能分区 | 第45-50页 |
·密云县土地生态功能分区与土地利用方向管制 | 第45-48页 |
·分区的原则 | 第45页 |
·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分区 | 第45-48页 |
·密云县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模式 | 第48-50页 |
·平原区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模式 | 第48-49页 |
·山区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模式 | 第49-50页 |
7 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建议与对策 | 第50-54页 |
·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建议 | 第50-52页 |
·小流域综合治理 | 第50页 |
·生态移民 | 第50-51页 |
·自然保护区建设 | 第51页 |
·矿山修复 | 第51-52页 |
·防治土地污染 | 第52页 |
·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保障体系建设 | 第52-54页 |
8 结论与讨论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个人简介 | 第59-60页 |
导师简介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