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1 前言 | 第8-11页 |
| ·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8-10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0-11页 |
|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1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| ·个案研究法 | 第11页 |
| ·文献资料法 | 第11页 |
| ·专家访谈法 | 第11-12页 |
| ·逻辑分析法 | 第12页 |
| ·系统分析法 | 第12-13页 |
| 3 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 | 第13-15页 |
| 4 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背景 | 第15-18页 |
| ·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 | 第15页 |
| ·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成熟 | 第15-16页 |
| ·后“举国体制”时代 | 第16-18页 |
| 5 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基础 | 第18-23页 |
| ·体育改革的深化 | 第18-19页 |
| ·竞技体育政策的开放 | 第19-20页 |
| ·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 | 第20页 |
| ·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| 第20-21页 |
| ·体育社会化、产业化改革的大力推进 | 第21-23页 |
| 6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| 第23-24页 |
| 7 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| 第24-26页 |
| ·体育真正地回归社会 | 第24页 |
| ·更合乎公共财政原则 | 第24-25页 |
| ·开放的竞技体育体制 | 第25页 |
| ·属于真正的职业体育 | 第25-26页 |
| 8 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| 第26-31页 |
| ·适合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运动项目的基本条件 | 第26-27页 |
| ·社会群众普及 | 第26页 |
| ·市场化、商业化程度高 | 第26-27页 |
| ·资金投入机制 | 第27-29页 |
| ·个人、家庭出资 | 第27-28页 |
| ·企业赞助 | 第28-29页 |
| ·训练、比赛机制 | 第29页 |
| ·自聘教练员 | 第29页 |
| ·体育协会主办竞赛 | 第29页 |
| ·利益分配机制 | 第29-30页 |
| ·运动员的管理机制 | 第30-31页 |
| 9 推行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31-34页 |
| ·必要性 | 第31-32页 |
| ·“举国体制”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滞后 | 第31页 |
| ·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 | 第31-32页 |
| ·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| 第32页 |
| ·可行性 | 第32-34页 |
| ·体育社会化的实施 | 第32-33页 |
| ·社会基础的日趋成熟 | 第33-34页 |
| 10 推行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预期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·成才风险 | 第34页 |
| ·文化缺失 | 第34页 |
| ·体育市场不够开放 | 第34页 |
| ·缺乏体育管理专门人才 | 第34-35页 |
| 11 结论与建议 | 第35-37页 |
| ·结论 | 第35页 |
| ·推行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| 第35-37页 |
| 12 结语 | 第37-3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8-41页 |
| 致谢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