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11页 |
| Abstract | 第11-14页 |
| 缩略词表 | 第14-16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6-35页 |
| 1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| 第16-25页 |
| ·植物雄性不育概况 | 第16页 |
| ·细胞核雄性不育 | 第16-17页 |
| ·细胞质雄性不育 | 第17-22页 |
| ·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 | 第17-18页 |
| ·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主要来源 | 第18页 |
| ·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线粒体基因研究 | 第18-21页 |
| ·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 | 第21-22页 |
| ·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 | 第22-25页 |
| ·绒毡层发育 | 第22-23页 |
| ·细胞程序性死亡 | 第23-24页 |
| ·同工酶研究 | 第24-25页 |
| 2 柑橘雄性不育及无核机理研究进展 | 第25-29页 |
| ·柑橘无核品种的选育情况 | 第25-27页 |
| ·柑橘雄性不育的主要类型 | 第27-28页 |
| ·花药及花粉母细胞退化 | 第27页 |
| ·减数分裂异常 | 第27-28页 |
| ·花粉粒的退化 | 第28页 |
| ·柑橘无核机理的研究进展 | 第28-29页 |
| 3 植物RNA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| 第29-33页 |
| ·RNA原位杂交技术的原理 | 第29-30页 |
| ·RNA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历史 | 第30-32页 |
| ·探针的标记 | 第30-31页 |
| ·探针类型 | 第31-32页 |
| ·RNA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基因表达研究中的应用 | 第32-33页 |
| ·特异基因的表达定位研究 | 第32页 |
| ·非特异基因的表达定位研究 | 第32-33页 |
| ·RNA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前景 | 第33页 |
| 4 本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3-35页 |
| 第二章 ‘瓯柑’及其无核突变体花药结构与组织化学研究 | 第35-47页 |
| 1 引言 | 第35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35-38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5-36页 |
| ·方法 | 第36-38页 |
| ·花粉的育性检测 | 第36页 |
| ·花粉染色活力 | 第36页 |
| ·花粉量测定 | 第36页 |
| ·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观察 | 第36页 |
| ·半薄切片 | 第36-37页 |
| ·组织化学检测 | 第37-38页 |
| ·淀粉、多糖的检测 | 第37页 |
| ·脂类物质的检测 | 第37-38页 |
| ·胼胝质的检测 | 第38页 |
| ·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38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4页 |
| ·花粉育性 | 第38-39页 |
| ·小孢子发育 | 第39-41页 |
| ·普通‘瓯柑’小孢子的正常发育过程 | 第39-40页 |
| ·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 | 第39页 |
| ·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| 第39-40页 |
| ·花粉粒形成期 | 第40页 |
| ·花粉粒成熟期 | 第40页 |
| ·‘无核瓯柑’小孢子的发育过程 | 第40-41页 |
| ·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 | 第40页 |
| ·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| 第40-41页 |
| ·花粉粒形成期 | 第41页 |
| ·花粉粒成熟期 | 第41页 |
| ·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化学检测 | 第41-43页 |
| ·淀粉、多糖的分布 | 第41-42页 |
| ·脂类物质的分布 | 第42页 |
| ·胼胝质的分布 | 第42-43页 |
| ·花粉粒的扫描电镜形态 | 第43-44页 |
| 4 讨论 | 第44-47页 |
| ·‘无核瓯柑’无核的原因 | 第44-45页 |
| ·‘无核瓯柑’花粉败育的时期及其无核机理的探讨 | 第45-47页 |
| 第三章 ‘国庆一号’温州蜜柑小孢子发育及线粒体基因时空表达研究 | 第47-73页 |
| 1 引言 | 第47-48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48-55页 |
| ·材料和试剂盒 | 第48页 |
| ·方法 | 第48-55页 |
| ·花粉的育性检测 | 第48-49页 |
| ·花粉染色活力检测 | 第48页 |
| ·花粉萌发试验 | 第48-49页 |
| ·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观察 | 第49页 |
| ·切片 | 第49-50页 |
| ·石蜡切片 | 第49-50页 |
| ·半薄切片 | 第50页 |
| ·TUNEL反应及检测 | 第50-51页 |
| ·DNA提取 | 第51-52页 |
| ·Southern杂交 | 第52-53页 |
| ·DNA酶切与电泳分离 | 第52页 |
| ·DNA印迹 | 第52页 |
| ·预杂交 | 第52页 |
| ·探针标记 | 第52-53页 |
| ·杂交 | 第53页 |
| ·洗膜 | 第53页 |
| ·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| 第53页 |
| ·引物的设计、合成与PCR扩增 | 第53-54页 |
| ·PCR扩增产物的克隆与测序 | 第54页 |
| ·序列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·RT-PCR | 第55页 |
| ·RNA电泳和印迹 | 第55页 |
| ·Northern杂交 | 第55页 |
| ·RNA原位杂交 | 第55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55-69页 |
| ·花器官形态学观察 | 第55-56页 |
| ·花粉育性及种子数调查 | 第56-57页 |
| ·小孢子发育 | 第57-60页 |
| ·花药发育的特点 | 第57-58页 |
| ·小孢子发育过程的分期及其发育特点 | 第58-60页 |
| ·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 | 第58页 |
| ·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| 第58页 |
| ·花粉粒形成期 | 第58页 |
| ·花粉败育期 | 第58-60页 |
| ·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观察与统计 | 第60页 |
| ·花药DNA损伤的TUNEL检测 | 第60-61页 |
| ·atp6、cob和coxⅡ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| 第61-65页 |
| ·Citatp6、Citcob和CitcoxⅡ的Southern印迹分析 | 第65-66页 |
| ·Citatp6、Citcob和CitcoxⅡ的RT-PCR分析 | 第66-67页 |
| ·Citatp6、Citcob和CitcoxⅡ的Northern印迹分析 | 第67-68页 |
| ·Citatp6、Citcob和CitcoxⅡ的时空表达分析 | 第68-69页 |
| 4 讨论 | 第69-73页 |
| ·温州蜜柑小孢子发育过程的分期 | 第69页 |
| ·温州蜜柑花粉败育的时期 | 第69-70页 |
| ·绒毡层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| 第70页 |
| ·温州蜜柑小孢子发育过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| 第70-71页 |
| ·柑橘线粒体基因的克隆 | 第71页 |
| ·温州蜜柑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探讨 | 第71-73页 |
| 第四章 不同育性柑橘品种花器官结构、组织化学及同工酶分析 | 第73-82页 |
| 1 引言 | 第73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73-74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73-74页 |
| ·方法 | 第74页 |
| ·花粉的育性检测 | 第74页 |
| ·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74页 |
| ·半薄切片 | 第74页 |
| ·组织化学检测 | 第74页 |
| ·同工酶分析 | 第74页 |
| ·酶液的提取 | 第74页 |
| ·PAGE电泳与同工酶染色 | 第74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74-80页 |
| ·花粉活力及花器官形态学观察 | 第74-76页 |
| ·小孢子发育 | 第76-77页 |
| ·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化学检测 | 第77页 |
| ·同工酶分析 | 第77-80页 |
| ·POD同工酶 | 第77-78页 |
| ·COD同工酶 | 第78-79页 |
| ·ATP同工酶 | 第79页 |
| ·AMY同工酶 | 第79-80页 |
| 4 讨论 | 第80-8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2-113页 |
| 附录Ⅰ RNA原位杂交Protocol | 第113-119页 |
| 附录Ⅱ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19-121页 |
| 致谢 | 第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