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临床研究 | 第9-21页 |
一、一般资料 | 第9-12页 |
(一) 病例来源 | 第9页 |
(二) 病例选择 | 第9页 |
(三) 试验病例标准 | 第9-10页 |
(四) 一般情况分析 | 第10-12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2-15页 |
(一) 病例分组方法 | 第12-13页 |
(二) 治疗方法 | 第13-14页 |
(三) 观察指标及方法 | 第14-15页 |
(四) 疗效评定标准 | 第15页 |
(五) 统计方法 | 第15页 |
三、治疗结果 | 第15-21页 |
(一) 两组临床疗效(见表7) | 第15-16页 |
(二) 两组病例治疗后症状、体征的改变(见表8) | 第16页 |
(三) 治疗前后血压、心率的变化分析(见表9) | 第16-17页 |
(四) 两组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(TCD)的变化(见表10) | 第17-18页 |
(五) 治疗前后眩晕评分量表[8](详见附表)评分比较(见表11) | 第18页 |
(六) 两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比较(见表12) | 第18-19页 |
(七) 两组显效病例治疗时间比较(见表13) | 第19页 |
(八) 两组部分病例半年随访结果比较(见表14) | 第19-20页 |
(九) 不良反应 | 第20-21页 |
讨论 | 第21-35页 |
一、中医学对交感型颈椎病的认识 | 第21-24页 |
(一) 病因病机 | 第21-23页 |
(二) 中医治疗方面 | 第23-24页 |
二、现代医学对交感型颈椎病的认识 | 第24-25页 |
(一) 颈部交感神经的解剖 | 第24页 |
(二) 发病机理 | 第24-25页 |
(三) 西医治疗 | 第25页 |
三、方案分析 | 第25-32页 |
(一) 治则及方药探讨 | 第25-30页 |
(二) 推拿手法分析 | 第30-31页 |
(三) 心理支持疗法 | 第31-32页 |
四、临床结果及疗效分析 | 第32-35页 |
(一) 改善临床症状 | 第32-33页 |
(二) 增加颅外段椎动脉血供,改善脑供血 | 第33页 |
(三) 缩短病程,减少复发 | 第33-35页 |
结语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9页 |
综述 | 第39-44页 |
附录 | 第44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详细摘要 | 第52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