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前言 | 第9-12页 |
一、选题的意义 | 第9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三、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四、主要内容与预期结论 | 第11-12页 |
一、被害人的诉讼主体地位:被害人参与模式的基石 | 第12-26页 |
1、被害人诉讼地位的兴衰 | 第14-17页 |
(1) 被害人诉讼地位在中国的变化 | 第14-15页 |
(2) 欧洲被害人诉讼地位的演进 | 第15-17页 |
2、被害人诉讼主体地位的基本原理 | 第17-25页 |
(1) 刑事诉讼主体理论的缘由与被害人的诉讼地位 | 第18-20页 |
(2) 被害人刑事诉讼主体地位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5页 |
3、小结 | 第25-26页 |
二、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模式的理论阐释 | 第26-44页 |
1、帕卡“刑事诉讼的两个模式”的理论 | 第28-31页 |
(1) 犯罪控制模式 | 第28-30页 |
(2) 正当程序模式 | 第30-31页 |
2、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的模式 | 第31-35页 |
(1) 刑事诉讼的三个模式的观点 | 第32-34页 |
(2) 刑事诉讼的四种模式的观点 | 第34-35页 |
3、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模式的背景 | 第35-41页 |
(1) 被害人权利保护运动的兴起 | 第35-38页 |
(2) 美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宪法性立法的努力 | 第38-41页 |
4、从“两种模式”到“三种模式”:一个历史的趋势 | 第41-43页 |
5、小结 | 第43-44页 |
三、国际视野下被害人参与模式的立法实践 | 第44-61页 |
1、主要法治国家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的权利保障 | 第44-54页 |
(1) 大陆法系国家刑事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权利保障概述 | 第44-47页 |
(2) 普通法系国家刑事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权利保障概述 | 第47-51页 |
(3) 混合诉讼模式国家刑事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权利保障概述 | 第51-54页 |
2、欧洲联盟关于被害参与刑事诉讼权利保障的司法准则 | 第54-57页 |
3、联合国关于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基本原则 | 第57-60页 |
4、小结 | 第60-61页 |
四、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参与及其权利完善 | 第61-100页 |
1、被害人参与模式与我国刑事诉讼立法 | 第61-64页 |
(1) 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中的被害人权利保护概述 | 第61-62页 |
(2) 被害人参与模式对我国刑事诉讼立法的积极意义 | 第62-64页 |
2、我国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的权利保障及其完善 | 第64-99页 |
(1) 控告犯罪的权利 | 第64-70页 |
(2) 获知诉讼信息的权利 | 第70-74页 |
(3) 委托代理人的权利 | 第74-76页 |
(4) 申请回避的权利 | 第76-81页 |
(5) 被害人陈述权 | 第81-84页 |
(6) 量刑建议权 | 第84-90页 |
(7) 程序申请权 | 第90-95页 |
(8) 执行程序参与权 | 第95-99页 |
3、小结 | 第99-100页 |
结语 | 第100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09页 |
致谢 | 第109-11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11-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