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概述 | 第9-13页 |
1-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页 |
1-2 可燃气云的形成及爆燃研究的主要方向 | 第9-11页 |
1-2-1 可燃气云形成 | 第9-11页 |
1-2-2 可燃气云爆燃研究 | 第11页 |
1-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燃气扩散数值模拟的相关理论 | 第13-23页 |
2-1 引言 | 第13页 |
2-2 重气扩散的数学模型 | 第13-17页 |
2-2-1 唯象模型 | 第13-14页 |
2-2-2 箱模型及相似模型 | 第14-16页 |
2-2-2-1 箱模型 | 第14-15页 |
2-2-2-2 相似模型 | 第15-16页 |
2-2-3 三维传递现象模型 | 第16页 |
2-2-4 浅层模型 | 第16-17页 |
2-3 重气扩散的数值模型 | 第17-22页 |
2-3-1 涡粘模型 | 第18-21页 |
2-3-1-1 零方程模型 | 第18-19页 |
2-3-1-2 单方程模型 | 第19-20页 |
2-3-1-3 k—ε双方程模型 | 第20-21页 |
2-3-2 雷诺应力模型 | 第21-22页 |
2-3-2-1 雷诺应力的微分方程模型 | 第21页 |
2-3-2-2 雷诺应力的代数方程模型 | 第21-22页 |
2-4 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燃气扩散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23-40页 |
3-1 FLUENT软件介绍 | 第23页 |
3-2 数值模拟方法及步骤 | 第23-25页 |
3-3 S_φ简介 | 第25-26页 |
3-4 无障碍物存在的情况下可燃气体的扩散研究 | 第26-32页 |
3-4-1 燃气密度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3-4-2 燃气泄漏高度对扩散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3-4-3 风速对气云扩散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3-4-4 泄漏速度对气云扩散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3-5 有障碍物存在的情况下可燃气体的扩散研究 | 第32-39页 |
3-5-1 障碍物高度对燃气扩散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3-5-2 泄漏口位于高障碍物上风方向时燃气的扩散规律 | 第34-37页 |
3-5-3 泄漏口位置对可燃气云扩散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3-6 结论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燃气扩散的实验研究 | 第40-46页 |
4-1 实验原理 | 第40页 |
4-2 模型及实验设备 | 第40-42页 |
4-2-1 实验台基本结构 | 第40-41页 |
4-2-2 实验气体 | 第41页 |
4-2-3 对风速的控制 | 第41-42页 |
4-2-4 速度的测量 | 第42页 |
4-2-5 浓度的测量 | 第42页 |
4-3 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比较 | 第42-45页 |
4-3-1 速度场的比较 | 第42-43页 |
4-3-2 浓度场的比较 | 第43-45页 |
4-4 结论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燃气爆燃的背景知识 | 第46-54页 |
5-1 引言 | 第46页 |
5-2 气体爆炸的相关理论 | 第46-50页 |
5-2-1 气体燃烧爆炸形式 | 第46-47页 |
5-2-2 气体爆燃及其危害预报方法 | 第47-50页 |
5-3 气相燃烧模型简介 | 第50-53页 |
5-3-1 一般的有限速率模型 | 第50-51页 |
5-3-2 平衡化学的PDF模型 | 第51-52页 |
5-3-3 层流火焰面模型 | 第52页 |
5-3-4 预混燃烧的Zimont 模型 | 第52页 |
5-3-5 部分预混燃烧模型 | 第52-53页 |
5-4 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六章 浓度均匀分布的可燃气云爆燃的数值模拟 | 第54-62页 |
6-1 模型基本假设 | 第54页 |
6-2 数学模型 | 第54-56页 |
6-3 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56-62页 |
6-3-1 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的比较 | 第56-57页 |
6-3-2 气云形状对爆燃超压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6-3-3 地面对气云爆燃的影响 | 第58页 |
6-3-4 地面处某点超压值与其距爆燃中心距离r的关系 | 第58-59页 |
6-3-5 气云半径对超压的影响 | 第59页 |
6-3-6 浓度对超压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6-3-7 挡板对可燃气云爆燃超压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6-3-8 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62-64页 |
7-1 主要结论 | 第62-63页 |
7-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设想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