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诉讼法论文--民事诉讼法论文

论民事判决既判力的范围

引言第1-8页
一、既判力概述第8-14页
 (一) 既判力的概念第8-9页
 (二) 既判力的作用第9-10页
  1、既判力与一事不再理的关系第9-10页
  2、既判力的消极作用第10页
  3、既判力的积极作用第10页
 (三) 影响既判力范围的因素第10-14页
  1、程序保障的理念第11页
  2、保障权利的安定性第11-12页
  3、纠纷的一次性解决之理念第12页
  4、诉讼经济性的要求第12-14页
二、既判力的主体范围第14-24页
 (一) 既判力主体范围的相对性原则第14-15页
 (二) 既判力主体范围的扩张及其类型第15-21页
  1、扩张的必要性第15页
  2、既判力主体范围扩张的类型第15-21页
 (三) 我国民事诉讼中既判力主体范围的建构第21-24页
  1、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有关既判力主体范围问题的现状第21-22页
  2、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确立既判力主体范围时应注意的问题第22-24页
三、既判力的客观范围第24-32页
 (一) 通说的既判力客观范围第25页
 (二) 既判力客观范围与新旧诉讼标的理论的关系第25-27页
  1、旧诉讼标的理论与既判力客观范围第25-26页
  2、新诉讼标的理论与既判力客观范围第26-27页
 (三) 判决理由与既判力第27-30页
  1、判决理由的既判力问题第27-28页
  2、判决理由的既判力问题的各种学说第28页
  3、关于“争点效”第28-29页
  4、本文关于判决理由既判力问题的观点第29-30页
 (四) 抵消抗辩的既判力问题第30页
 (五) 我国民事诉讼中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建构第30-32页
  1、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有关既判力客观范围问题的现状第30-31页
  2、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确立既判力客观范围制度应注意的问题第31-32页
四、既判力的时间范围第32-36页
 (一) 既判力的时间范围的含义及意义第33页
 (二) 我国民事诉讼中既判力时间范围制度的建构第33-36页
  1、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立法中关于既判力时间范围问题的现状第33-34页
  2、我国民事判决既判力时间范围的确立第34-36页
结语第36-37页
参考文献第37-38页

论文共3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移动运营商营销渠道模式研究与规划
下一篇:××移动自有营业厅终端销售的商务模式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