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 | 第1-8页 |
一、既判力概述 | 第8-14页 |
(一) 既判力的概念 | 第8-9页 |
(二) 既判力的作用 | 第9-10页 |
1、既判力与一事不再理的关系 | 第9-10页 |
2、既判力的消极作用 | 第10页 |
3、既判力的积极作用 | 第10页 |
(三) 影响既判力范围的因素 | 第10-14页 |
1、程序保障的理念 | 第11页 |
2、保障权利的安定性 | 第11-12页 |
3、纠纷的一次性解决之理念 | 第12页 |
4、诉讼经济性的要求 | 第12-14页 |
二、既判力的主体范围 | 第14-24页 |
(一) 既判力主体范围的相对性原则 | 第14-15页 |
(二) 既判力主体范围的扩张及其类型 | 第15-21页 |
1、扩张的必要性 | 第15页 |
2、既判力主体范围扩张的类型 | 第15-21页 |
(三) 我国民事诉讼中既判力主体范围的建构 | 第21-24页 |
1、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有关既判力主体范围问题的现状 | 第21-22页 |
2、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确立既判力主体范围时应注意的问题 | 第22-24页 |
三、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| 第24-32页 |
(一) 通说的既判力客观范围 | 第25页 |
(二) 既判力客观范围与新旧诉讼标的理论的关系 | 第25-27页 |
1、旧诉讼标的理论与既判力客观范围 | 第25-26页 |
2、新诉讼标的理论与既判力客观范围 | 第26-27页 |
(三) 判决理由与既判力 | 第27-30页 |
1、判决理由的既判力问题 | 第27-28页 |
2、判决理由的既判力问题的各种学说 | 第28页 |
3、关于“争点效” | 第28-29页 |
4、本文关于判决理由既判力问题的观点 | 第29-30页 |
(四) 抵消抗辩的既判力问题 | 第30页 |
(五) 我国民事诉讼中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建构 | 第30-32页 |
1、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有关既判力客观范围问题的现状 | 第30-31页 |
2、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确立既判力客观范围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| 第31-32页 |
四、既判力的时间范围 | 第32-36页 |
(一) 既判力的时间范围的含义及意义 | 第33页 |
(二) 我国民事诉讼中既判力时间范围制度的建构 | 第33-36页 |
1、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立法中关于既判力时间范围问题的现状 | 第33-34页 |
2、我国民事判决既判力时间范围的确立 | 第34-36页 |
结语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