拟南芥抗葱链格孢侵染基因的差异表达
| 1 引言 | 第1-12页 |
| 2 材料和方法 | 第12-26页 |
| ·材料 | 第12-14页 |
| ·供试拟南芥 | 第12页 |
| ·供试病原菌 | 第12页 |
| ·供试培养基 | 第12页 |
| ·试剂 | 第12-13页 |
| ·探针 | 第13页 |
| ·杂交液的配制 | 第13-14页 |
| ·主要仪器和设备 | 第14页 |
| ·方法 | 第14-26页 |
| ·拟南芥的种植 | 第14页 |
| ·不同植物病原菌接种及其病情调查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·拟南芥抗葱链格孢侵染的生化测定 | 第15-17页 |
| ·拟南芥抗感葱链格孢生态型之间基因的差异表达 | 第17-23页 |
| ·RACE技术获得片段47的5’端序列 | 第23-26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44页 |
| ·拟南芥不同生态型对不同植物病原菌的抗性反应 | 第26-27页 |
| ·拟南芥抗葱链格孢侵染的生化测定 | 第27-30页 |
| ·防御酶类活性变化 | 第27-29页 |
| ·丙二醛(MDA)含量测定结果 | 第29-30页 |
| ·拟南芥抗感葱链格孢生态型之间基因的差异表达 | 第30-36页 |
| ·RNA提取结果 | 第30页 |
| ·引物的选择 | 第30-31页 |
| ·DDRT-PCR差异显示结果 | 第31-32页 |
| ·差异片段回收及二次扩增 | 第32页 |
| ·反式Northern杂交检测获得的差异表达片段 | 第32-33页 |
| ·病程相关蛋白基因检测 | 第33-34页 |
| ·差异表达片段的克隆及测序结果 | 第34-35页 |
| ·同源性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·片段47的5’端序列的获得 | 第36-44页 |
| ·引物设计 | 第36页 |
| ·扩增结果和条带回收 | 第36-37页 |
| ·酶切检测结果 | 第37页 |
| ·片段47基因的拼结和5’端序列的获得 | 第37-38页 |
| ·片段47的5’端序列同源性分析 | 第38页 |
| ·片段47的5’端序列保守域结构分析 | 第38-44页 |
| 4 讨论 | 第44-47页 |
| ·拟南芥抗葱链格孢的生化机制 | 第44-45页 |
| ·拟南芥抗感葱链格孢生态型之间基因的差异表达 | 第45-47页 |
| 5 结论 | 第47-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4页 |
| 附图 | 第54-55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5-56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56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