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的贾岛接受研究
| 引论 | 第1-10页 |
| 第一章 宋初晚唐体对贾岛的接受 | 第10-19页 |
| 第一节 晚唐体诗人群与贾岛 | 第10-12页 |
| 一、接受贾岛隐逸诗人的身份 | 第10-11页 |
| 二、追慕贾岛“苦吟”之格制 | 第11-12页 |
| 第二节 晚唐体诗歌创作与贾岛诗风 | 第12-15页 |
| 一、体裁及炼字炼句 | 第13-14页 |
| 二、清淡野逸之趣 | 第14-15页 |
| 第三节 宋初贾岛接受显盛局面探因 | 第15-19页 |
| 一、承五代之余绪 | 第15-16页 |
| 二、宋初隐逸文化的盛行 | 第16-17页 |
| 三、学贾诗人交游往来密切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章 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诗坛对贾岛的接受 | 第19-30页 |
| 第一节 欧阳修、梅尧臣、王安石等诗人与贾岛 | 第19-23页 |
| 一、欧阳修与贾岛 | 第19-20页 |
| 二、梅尧臣与贾岛 | 第20-22页 |
| 三、王安石及其《唐百家诗选》与贾岛 | 第22-23页 |
| 第二节 苏轼黄庭坚及北宋后期诗人对贾岛诗的态度 | 第23-25页 |
| 一、苏轼和黄庭坚对贾岛的批判 | 第23-24页 |
| 二、本时期其他诗人对贾岛的态度 | 第24-25页 |
| 第三节 陆游、杨万里等诗人与贾岛 | 第25-30页 |
| 一、陆游: 理论批判与创作承纳的相悖 | 第25-27页 |
| 二、杨万里: 对晚唐诗风的提倡 | 第27-30页 |
| 第三章 晚宋诗坛对贾岛的接受 | 第30-50页 |
| 第一节 四灵及江湖派诗人与贾岛 | 第30-38页 |
| 一、人生境况的相似 | 第30-33页 |
| 二、诗风的接受与学习 | 第33-37页 |
| 三、《众妙集》《二妙集》等诗歌选本与贾岛 | 第37-38页 |
| 第二节 本时期诗歌评论中的贾岛 | 第38-42页 |
| 一、四灵及江湖诗人对贾岛的评价 | 第38-40页 |
| 二、方回、严羽等人对贾岛的评价 | 第40-42页 |
| 第三节 晚宋诗坛普遍学习贾岛的原因 | 第42-50页 |
| 一、诗坛反拨江西诗派的需求 | 第43-44页 |
| 二、贾岛诗艺特性与四灵、江湖诗人相契 | 第44-45页 |
| 三、贾岛与末世文化共存 | 第45-50页 |
| 第四章 宋代诗坛贾岛接受的意义 | 第50-59页 |
| 第一节 追寻宋人的唐诗学观念演变轨迹 | 第50-55页 |
| 一、“唐”及“晚唐”的概念的认定 | 第50-53页 |
| 二、宋人对唐诗体认观念的演变 | 第53-55页 |
| 第二节 辨别唐宋诗的时代差异 | 第55-59页 |
| 一、自然意象密集与人文意象取胜 | 第55-57页 |
| 二、炼字炼句与炼格炼意 | 第57页 |
| 三、真切的生命体验与理性的人生思考 | 第57-59页 |
| 结语 | 第59-60页 |
| 主要参考书目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