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绪论 | 第9-11页 |
| 第1章 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源流 | 第11-23页 |
| ·动画的起源和发展简述 | 第11-16页 |
| ·动画概念的争鸣 | 第11页 |
| ·动画的起源和发展 | 第11-16页 |
| ·视觉与动画 | 第16-17页 |
| ·视觉感知 | 第16页 |
| ·视觉残留现象 | 第16-17页 |
| ·动画角色的视觉形象 | 第17-23页 |
| ·角色在动画中的地位 | 第17-18页 |
| ·动画角色形象类别和性质 | 第18-19页 |
| ·动画角色形象设计过程和艺术特征 | 第19-23页 |
| 第2章 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符号特征 | 第23-28页 |
| ·符号与符号学 | 第23-24页 |
| ·关于符号与符号学 | 第23页 |
| ·符号从何而来? | 第23-24页 |
| ·视觉形象与符号原理 | 第24页 |
| ·动画角色图形的“语义”符号特征 | 第24-28页 |
| ·文化的符号化 | 第24-25页 |
| ·动画图像的符号化“语言”特征 | 第25-28页 |
| 第3章 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风格 | 第28-46页 |
| ·独特的“运动”视觉形象 | 第28-37页 |
| ·动画的本质在于运动 | 第28页 |
| ·画出来的“运动”视觉形象 | 第28-30页 |
| ·角色形象的动作设计原理 | 第30-37页 |
| ·角色视觉形象的主体风格主要有漫画型和写实型 | 第37-39页 |
| ·从动画制作技术和表现技法分类 | 第39-45页 |
| ·传统手绘画风格 | 第39-40页 |
| ·手工艺风格 | 第40-44页 |
| ·计算机动画风格 | 第44-45页 |
| ·空间形态分类 | 第45-46页 |
| 第4章 影响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因素 | 第46-55页 |
| ·影响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文化因素 | 第46-47页 |
| ·影响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社会动因 | 第47-54页 |
| ·消费社会为动画视觉形象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| 第47-48页 |
| ·制作技术与传播科技的发展使动画角色视觉形象如虎添翼 | 第48-53页 |
| ·经济是动画视觉形象的发展平台 | 第53-54页 |
| ·动画创作主体与动画视觉形象 | 第54-55页 |
| 第5章 动画视觉形象的审美意义 | 第55-62页 |
| ·审美心理过程 | 第55-56页 |
| ·审美感知和审美经验 | 第55-56页 |
| ·审美体验 | 第56页 |
| ·动画艺术的审美意义 | 第56-58页 |
| ·文化意义 | 第56-57页 |
| ·娱乐意义 | 第57页 |
| ·哲学意义 | 第57-58页 |
| ·动画角色形象的视觉审美体现 | 第58-59页 |
| ·动画视觉形象的审美特征 | 第59-60页 |
| ·假定性美 | 第59页 |
| ·运动画面的节奏和韵律美 | 第59-60页 |
| ·造型美 | 第60页 |
| ·动画思维 | 第60-62页 |
| 第6章 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设计要则 | 第62-68页 |
| ·动画角色视觉形象设计原则 | 第62-66页 |
| ·创新设计原则 | 第62-63页 |
| ·文化传承原则 | 第63页 |
| ·艺术的表现和真实的再现性原则 | 第63-64页 |
| ·假定性和夸张性原则 | 第64-66页 |
| ·娱乐性原则 | 第66页 |
| ·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设计方法 | 第66-68页 |
| ·夸张与变形 | 第66-67页 |
| ·组合 | 第67页 |
| ·拟人 | 第67-68页 |
| 结语 | 第68-6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9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-72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