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·铝电解过程与设备简介 | 第10-11页 |
·铝电解槽节能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·铝电解槽动态、非均一模型的作用 | 第13-17页 |
·稳态与动态模型 | 第13页 |
·极距的非均一特性 | 第13-15页 |
·动态、非均一模型的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·动态、非均一模型的构成 | 第16-17页 |
·铝电解槽动态、非均一模型的研究进展 | 第17-22页 |
·电压摆(针振)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·铝液波动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·阳极电流波动研究进展 | 第19-21页 |
·针对动态极距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2页 |
·课题背景 | 第22页 |
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铝液波动与阳极导杆等距压降的工业实验研究 | 第24-36页 |
·铝液波动测量仪器的原理 | 第24-26页 |
·阳极导杆等距压降测量系统的设计 | 第26-29页 |
·长度选择 | 第26页 |
·传输方案的选择 | 第26-27页 |
·数据采集系统配置 | 第27-29页 |
·工业实验方案 | 第29-30页 |
·测试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4页 |
·铝液波动测量结果 | 第30页 |
·铝液波动和阳极电流变化的关系 | 第30-32页 |
·阳极电流和阳极底掌气泡区压降之间的关系 | 第32-33页 |
·铝液波动的叠加 | 第33-34页 |
·小结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铝电解槽极距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| 第36-60页 |
·极距软测量模型中辅助变量的确定 | 第36-37页 |
·导杆温度和阳极电阻的工业实验研究 | 第37-40页 |
·导杆温度的工业实验研究 | 第37-39页 |
·阳极系电阻的工业实验研究 | 第39-40页 |
·导杆温度与阳极电阻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40-46页 |
·热电场的数学模型 | 第40-41页 |
·边界条件 | 第41-43页 |
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43-46页 |
·阳极底掌面电流的修正 | 第46-48页 |
·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(FCM)和多神经网络的铝电解槽非均一动态极距模型 | 第48-54页 |
·模糊C-均值聚类算法 | 第49-52页 |
·BP神经网络结构 | 第52-53页 |
·极距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| 第53-54页 |
·样本的选择与训练 | 第54-55页 |
·模型验证 | 第55-58页 |
·未测极极距的确实 | 第58-59页 |
·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四章 铝电解槽极距与铝液波动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 | 第60-68页 |
·系统硬件配置 | 第60-61页 |
·系统软件开发 | 第61-67页 |
·采集程序函数说明与参数取值 | 第61-63页 |
·系统软件开发 | 第63-64页 |
·软件功能组成 | 第64-67页 |
·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五章 系统应用与结果分析 | 第68-84页 |
·系统在操作优化中的应用 | 第68-79页 |
·稳定状态 | 第68-69页 |
·单振源波动 | 第69-71页 |
·多振源波动 | 第71-73页 |
·换极作业的扰动 | 第73-76页 |
·出铝作业的扰动 | 第76-78页 |
·阳极效应的扰动 | 第78-79页 |
·铝电解槽稳定性的判据 | 第79页 |
·极距均一化思想以及实现 | 第79-81页 |
·极距均一化 | 第79-80页 |
·极距均一化思想的实施方法 | 第80-81页 |
·应用效果与结论 | 第81-8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84-86页 |
·论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 | 第84-85页 |
·今后工作的建议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3页 |
附录 | 第93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-10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02页 |
参加科研情况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