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·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9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·国外研究概况 | 第9-10页 |
·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1-14页 |
第二章 铁路客运与城市交通发展及其关系研究 | 第14-24页 |
·铁路客运与城市交通的功能定位 | 第14-15页 |
·铁路客运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趋势 | 第14页 |
·城市交通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趋势 | 第14-15页 |
·铁路客运与城市交通的关系演变 | 第15-18页 |
·铁路站点位置逐步深入城市内部 | 第15-16页 |
·铁路客运成为城市交通的有机构成 | 第16-17页 |
·铁路客运与城市交通的相互促进 | 第17-18页 |
·铁路客运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关系 | 第18-24页 |
·衔接关系的演变 | 第18-20页 |
·衔接规划的原则 | 第20-21页 |
·未来的一体化整合 | 第21-24页 |
第三章 铁路车站客运需求量及换乘交换量预测方法研究 | 第24-37页 |
·预测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4页 |
·铁路车站客运需求预测 | 第24-32页 |
·预测方法概述 | 第24-25页 |
·客流分析 | 第25-26页 |
·客运量需求预测 | 第26-32页 |
·换乘交换量预测 | 第32-37页 |
·换乘的种类及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2页 |
·模型的建立 | 第32-37页 |
第四章 铁路车站始发客流分析及运营组织优化研究 | 第37-46页 |
·铁路客运站的基本组成及工作 | 第37页 |
·车站始发客流分析 | 第37-41页 |
·车站客流时间分布特征 | 第37-38页 |
·列车到发时刻分析 | 第38-40页 |
·铁路客流与城市交通客流时间分布的叠合性 | 第40-41页 |
·车站优化原则及基本方式 | 第41-42页 |
·运营组织具体优化内容 | 第42-46页 |
·列车编组优化 | 第42-43页 |
·流线组织优化 | 第43-44页 |
·引导标识系统优化 | 第44页 |
·旅客服务系统优化 | 第44-46页 |
第五章 铁路客运与城市交通运营组织换乘衔接研究 | 第46-70页 |
·换乘衔接总体研究 | 第46-49页 |
·换乘衔接研究目标 | 第46页 |
·换乘种类及交通流分析 | 第46-48页 |
·换乘流线组织 | 第48-49页 |
·与轨道交通的换乘衔接 | 第49-57页 |
·铁路客运站与轨道交通车站衔接种类及换乘形式 | 第49-51页 |
·旅客换乘流线组织 | 第51-53页 |
·运能及换乘时间的衔接 | 第53-56页 |
·换乘服务信息及诱导标志 | 第56-57页 |
·与地面公交的换乘衔接 | 第57-63页 |
·地面公交与铁路客运站衔接种类 | 第57-58页 |
·旅客与车辆的流线组织 | 第58-59页 |
·运能与换乘时间的衔接 | 第59-63页 |
·换乘服务信息及诱导标志 | 第63页 |
·与出租车、小汽车的换乘衔接 | 第63-66页 |
·铁路客运站与出租车、社会小汽车的衔接方式 | 第63-64页 |
·车辆流线及运营组织 | 第64-65页 |
·换乘服务信息及诱导标志 | 第65-66页 |
·与摩托车、自行车的换乘衔接 | 第66-68页 |
·自行车停车场设置的基本要求 | 第66页 |
·自行车停车规划 | 第66-67页 |
·自行车流线组织及停车管理 | 第67-68页 |
·与步行的换乘衔接 | 第68-70页 |
·步行通道的基本要求 | 第68页 |
·步行通道能力衔接 | 第68-69页 |
·步行通道诱导标志 | 第69-70页 |
第六章 换乘衔接的评价方法研究 | 第70-75页 |
·评价及其意义 | 第70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70-72页 |
·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 | 第70-71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 | 第71-72页 |
·综合评价方法 | 第72-75页 |
·评价方法概述 | 第72-73页 |
·综合评价方法 | 第73-75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·主要研究结论 | 第75-76页 |
·论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