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10页 |
| 引言 | 第10-12页 |
| 第一章 鱼类种群结构研究方法综述 | 第12-20页 |
| 序言 | 第12页 |
| ·形态分析法 | 第12-13页 |
| ·分节特征 | 第12-13页 |
| ·体型特征 | 第13页 |
| ·生态学法 | 第13-16页 |
| ·洄游分布 | 第13-14页 |
| ·生殖指标 | 第14页 |
| ·寄生虫标签 | 第14-16页 |
| ·耳石元素指纹分析法 | 第16页 |
| ·生物化学法 | 第16-17页 |
| ·血清凝集反应法 | 第16-17页 |
| ·同工酶标记法 | 第17页 |
| ·遗传学方法 | 第17-19页 |
| ·微卫星DNA 技术 | 第17-18页 |
| ·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| 第18页 |
| ·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| 第18-19页 |
| ·小结和展望 | 第19-20页 |
| 第二章 基于框架法的东黄海日本鲭产卵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| 第20-37页 |
| 序言 | 第20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4页 |
| ·材料来源 | 第20-22页 |
| ·数据测量 | 第22-23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·数据标准化 | 第23页 |
| ·雌雄差异分析 | 第23页 |
| ·相关性检验 | 第23页 |
| ·主成分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·逐步判别分析 | 第24页 |
| ·结果 | 第24-31页 |
| ·框架数据 | 第24-25页 |
| ·雌雄差异分析 | 第25-26页 |
| ·相关性检验 | 第26-27页 |
| ·主成分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·KMO 和 Bartlett's 检验 | 第27-29页 |
| ·逐步判别分析 | 第29-31页 |
| ·小结 | 第31-37页 |
| 第三章 东黄海日本鲭产卵群体的遗传差异初步研究 | 第37-47页 |
| 序言 | 第37页 |
| ·材料和方法 | 第37-39页 |
| ·材料 | 第37页 |
| ·方法 | 第37-39页 |
| ·DNA 的提取 | 第37-38页 |
| ·线粒体16SrDNA 基因片段扩增 | 第38页 |
| ·线粒体D-loop 基因片段扩增 | 第38-39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39页 |
| ·结果 | 第39-46页 |
| ·16SrRNA 和D-loop 基因扩增结果 | 第39页 |
| ·16SrRNA 和D-loop 基因片段序列变异 | 第39-42页 |
| ·日本鲭系统发育分析 | 第42-45页 |
| ·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 | 第45-46页 |
| ·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第四章 东黄海日本鲭不同产卵群体的群体结构研究 | 第47-56页 |
| 序言 | 第47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47-49页 |
| ·数据来源 | 第47-48页 |
| ·生物学测定 | 第48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48-49页 |
| ·叉长-体重关系 | 第48页 |
| ·性别分析 | 第48-49页 |
| ·性比 | 第48-49页 |
| ·性腺成熟系数 | 第49页 |
| ·繁殖力 | 第49页 |
| ·结果 | 第49-55页 |
| ·样品组成 | 第49-50页 |
| ·叉长-体重关系 | 第50-51页 |
| ·性比 | 第51页 |
| ·叉长结构与性腺成熟度 | 第51-53页 |
| ·性腺成熟系数 | 第53-54页 |
| ·繁殖力 | 第54-55页 |
| ·绝对繁殖力 | 第54页 |
| ·相对繁殖力 | 第54-55页 |
| ·卵径 | 第55页 |
| ·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总结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
| 1. 研究总结 | 第56-57页 |
| 2. 展望 | 第57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4页 |
| 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