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绪论 | 第1-10页 |
1.1 课题来源、目的和意义 | 第6-7页 |
1.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7-9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| 第9-10页 |
1.3.1 本文主要工作 | 第9页 |
1.3.2 本文的组织结构 | 第9-10页 |
第2章 入侵检测技术和移动代理技术 | 第10-25页 |
2.1 入侵检测技术 | 第10-18页 |
2.1.1 入侵检测概述 | 第10-11页 |
2.1.2 入侵检测系统 | 第11-15页 |
2.1.3 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 | 第15-16页 |
2.1.4 入侵检测的标准化进展现状 | 第16-17页 |
2.1.5 入侵检测技术面临的挑战 | 第17-18页 |
2.2 移动代理技术 | 第18-25页 |
2.2.1 agent技术 | 第18-19页 |
2.2.2 移动agent技术的思想 | 第19-20页 |
2.2.3 移动agent定义和特征 | 第20-21页 |
2.2.4 移动agent系统结构 | 第21-22页 |
2.2.5 移动agent之间的控制结构 | 第22-23页 |
2.2.6 移动agent的技术优势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入侵检测系统总框架 | 第25-30页 |
3.1 在入侵检测系统中使用移动agent技术 | 第25页 |
3.2 系统总体设计 | 第25-26页 |
3.3 系统模块说明 | 第26-28页 |
3.4 系统运行过程 | 第28页 |
3.5 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| 第28-30页 |
第4章 利用分析 AGENT进行协议分析,模式匹配 | 第30-41页 |
4.1 模式匹配及其缺点 | 第30-31页 |
4.2 协议分析 | 第31-41页 |
4.2.1 数据包的基本结构 | 第31页 |
4.2.2 协议分析的基本过程及其优点 | 第31-33页 |
4.2.3 匹配规则库 | 第33页 |
4.2.4 协议分析方法 | 第33-35页 |
4.2.5 简单协议分析的部分伪代码 | 第35-38页 |
4.2.6 协议分析的内容 | 第38-41页 |
第5章 移动agent的迁移和通信 | 第41-58页 |
5.1 移动agent的迁移 | 第41-43页 |
5.1.1 迁移简介 | 第41页 |
5.1.2 迁移的策略 | 第41-43页 |
5.2 移动agent间的通信 | 第43-56页 |
5.2.1 通信模式 | 第43-47页 |
5.2.2 移动agent通信算法 | 第47-56页 |
5.2.2.1 算法所涉及数据结构 | 第47-48页 |
5.2.2.2 算法的基本思想 | 第48-51页 |
5.2.2.3 通信算法 | 第51-56页 |
5.3 负载平衡 | 第56-58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6.1 本文主要工作 | 第58-59页 |
6.2 工作展望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作者在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