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劳动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论文--中国论文--劳动力论文

“农民工”不稳定就业之区域经济学分析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9页
绪论第9-24页
 一、研究背景第9-15页
 二、“农民工”不稳定就业相关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第15-19页
 三、本文的基本结构及研究方法第19-24页
第一章 “农民工”不稳定就业的模型分析第24-33页
 第一节 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第25-26页
 第二节 城市内就业流动模型构建第26-29页
  一、效用函数假设第27-28页
  二、城市内就业流动决策第28-29页
  三、预期工作持续时间与工资增长路径第29页
 第三节 “农民工”不稳定就业的原因分析第29-33页
  一、“农民工”的劳动力退出第29-31页
  二、均衡工资与就业流动性的决定第31-33页
第二章 对城市内就业流动模型的扩展及相关解释第33-50页
 第一节 城市内就业流动模型的扩展第34-40页
  一、跨区域就业流动第34-35页
  二、受教育程度与“农民工”就业流动第35-36页
  三、工作强度与就业流动第36-37页
  四、信息不对称第37-40页
 第二节 “新生代农民工”的不稳定就业第40-44页
  一、“新生代农民工”及其不稳定就业现状第41-42页
  二、就业流动比较与原因探析第42-44页
 第三节 “农民工”不稳定就业的根源第44-50页
  一、对就业流动模型的总结及问题的提出第44页
  二、劳动力迁移的动机第44-48页
  三、劳动力迁移的阻力与制度性歧视第48-50页
第三章 “农民工”不稳定就业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第50-65页
 第一节 从劳动者的角度进行分析第51-54页
  一、“农民工”的效率损失第51-52页
  二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三次产业的调整第52-54页
 第二节 “农民工”不稳定就业与区域内企业发展第54-59页
  一、“农民工”与中小企业第55-56页
  二、工作稳定性、人力资本积累与企业发展第56-58页
  三、工作稳定性、团队建设与企业发展第58-59页
 第三节 就业流动与区域内企业发展的计量检验第59-65页
  一、指标构造第59-62页
  二、区域划分第62-63页
  三、模型选择与计量结果第63-64页
  四、对个别变量P值过高的解释第64-65页
第四章 “农民工”不稳定就业对区域整体的影响第65-73页
 第一节“半城市化”第66-68页
 第二节“农民工”不稳定就业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第68-71页
  一、从供给方面考虑第68-69页
  二、从需求方面考虑第69-71页
 第三节“农民工”就业流动与社会稳定第71-72页
 第四节“农民工”不稳定就业的其他影响第72-73页
第五章 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73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82页
附录A:预期工作持续时间与离职率的数理分析第82-85页
附录B: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居民收入的OLS估计第85-87页
附录C: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数据第87-91页
致谢第91-92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2-93页

论文共9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当代藏族女性婚姻家庭研究--以若尔盖地区红星乡为例
下一篇:制造业劳工的城市适应研究--以广东省东莞市某厂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