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论 | 第1-10页 |
(一)、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概述 | 第6-8页 |
(二)、论文的研究思路 | 第8-10页 |
一、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人学背景 | 第10-17页 |
(一)、近代中国人学思想的发展概要 | 第10页 |
(二)、胡适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| 第10-13页 |
(三)、胡适的人学思想与同时代人的人学思想之比较 | 第13-15页 |
(四)、人学思想是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基础 | 第15-17页 |
二、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| 第17-28页 |
(一)、萌芽期:意识到国文教学的症结在汉文,集中于文言教授法的探讨 | 第17-20页 |
(二)、形成期:突破文言文教育的拘囿,主张白话文教育 | 第20-22页 |
(三)、发展期:将理想的主张付诸实践,为落实白话文教育作出调整 | 第22-24页 |
(四)、成熟期:继续推进白话文教育,积极维护既有成果 | 第24-28页 |
三、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基本构成及其特点 | 第28-59页 |
(一)、语文学科的目标:根本上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| 第28-33页 |
1、语言标准——“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” | 第28-30页 |
2、传统文化标准——“能使用古文书籍” | 第30-32页 |
3、文学标准——“欣赏中国文学名著” | 第32-33页 |
(二)、语文学科的性质:非“工具性”可以涵盖 | 第33-41页 |
1、胡适对“工具”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宽泛的,象征的 | 第34-36页 |
2、胡适所说的“工具”与语言工具论有本质的区别 | 第36-40页 |
3、语文学科“工具性”和胡适人学思想内在冲突 | 第40-41页 |
(三)、语文学科的内容:凸显了国语教育和文学教育 | 第41-48页 |
1、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:国语教育 | 第41-43页 |
2、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二:文学教育 | 第43-48页 |
(四)、语文学科的教材:重建语文教材的思路 | 第48-53页 |
1、语文教材的选材方式——以平等的眼光取材 | 第49-50页 |
2、语文教材的选材标准——文理通畅、内容可取、语言明白 | 第50-51页 |
3、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——文学史式、文体式、语体式 | 第51-53页 |
(五)、语文学科的教学: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| 第53-59页 |
1、学生的学习方式—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| 第53页 |
2、教师的角色定位——组织者和引导者 | 第53-54页 |
3、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——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 | 第54-55页 |
4、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——开启学生的生命意识 | 第55-59页 |
四、胡适语文教育思想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 | 第59-65页 |
(一)、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“立人”主旨与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相一致 | 第59-60页 |
(二)、胡适语文教育思想对同时代的语文教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| 第60-65页 |
结语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