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| 第1-11页 |
一、 梁启超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| 第11-22页 |
(一) 独特的自由观 | 第11-17页 |
(二) 复杂的人性论 | 第17-22页 |
二、 梁启超法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| 第22-61页 |
(一) 思想激进期间的法治思想 | 第23-33页 |
1 、 戊戌维新之前的法治思想 | 第23-24页 |
2 、 戊戌维新之后的法治思想 | 第24-33页 |
(1) “权利竞争之不已,而确立之保障之者厥恃法律” | 第24-26页 |
(2) 欲行法治,“必以争立法权为第一要义” | 第26-27页 |
(3) 法治以宪法为依据,“今日立宪国之政府,真所谓无为而治也” | 第27-29页 |
(4) 法治与自由的伴生关系,自由乃“法律之精意也” | 第29-31页 |
(5) 法治所施乃“平和善美之法” | 第31-33页 |
(二) 思想缓和起伏间的法治思想 | 第33-47页 |
1 、 法家语境下的“法治主义” | 第34-41页 |
(1) “法治主义,为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。” | 第35-36页 |
(2) 法治主义,“以得良法为究竟者也” | 第36-38页 |
(3) 法治主义,“非有所私于君主也” | 第38-39页 |
(4) “法治之目的,凡以使百姓被其利而已” | 第39-41页 |
2 、 宪政有关思想 | 第41-47页 |
(1) 无宪法,“则终不足以进法治国” | 第42-43页 |
(2) “天下无无国会之立宪国” | 第43-44页 |
(3) “司法独立,此又立宪国之一重要条件也” | 第44-47页 |
(三) 思想成熟期间的法治思想 | 第47-61页 |
1 、 法治国家的构成 | 第48-54页 |
(1) “无宪法不足以为国” | 第48-50页 |
(2) 法治国中,“当求法以范人,不可对人制法” | 第50-52页 |
(3) “立宪国必以司法独立为第一要件” | 第52-54页 |
2 、 “化合”的法治文明 | 第54-61页 |
(1) “权利观念,可谓为欧美政治思想之唯一的原素。” | 第55-56页 |
(2) “法家最大缺点,在立法权不能正本清源” | 第56-57页 |
(3) “法家之根本精神,在认为法律为绝对的神圣,不许政府动轶法律范围以外” | 第57-58页 |
(4) “吾侪所以不满于法治主义者,以其建设政治于‘机械的人生观’之上也” | 第58-61页 |
结语 | 第61-64页 |
附录一 | 第64-66页 |
附录二 | 第66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