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论 | 第1-15页 |
(一) 解题 | 第10-11页 |
(二) 学术史 | 第11-12页 |
(三) 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(四) 选题价值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一、 晚清今文礼学溯源--清代今文经学复兴初期的礼学 | 第15-20页 |
(一) 庄存与礼学原始 | 第15-16页 |
(二) 刘逢禄礼学钩沉 | 第16-17页 |
(三) 宋翔凤礼学抉幽 | 第17-20页 |
二、 晚清今文礼学之发轫--龚自珍、魏源礼学 | 第20-26页 |
(一) 龚自珍礼学 | 第20-22页 |
1 龚自珍对三《礼》之考辨 | 第20-21页 |
2 龚自珍之三《礼》体系 | 第21页 |
3 礼敬大臣 | 第21-22页 |
(二) 魏源礼学 | 第22-26页 |
1 魏源礼学立场考辨 | 第22-23页 |
2 复《礼记》于古,兴礼正经 | 第23-24页 |
3 辑《子思子》四篇,通《庸》、《易》之义 | 第24-26页 |
三、 晚清今文礼学家法之重建--邵懿辰礼学 | 第26-32页 |
(一) 邵懿辰及其《礼经通论》概说 | 第26-28页 |
(二) 《礼经通论》思想考述 | 第28-32页 |
1 《礼》十七篇本孔子所定,并无阙佚 | 第28-29页 |
2 应复《仪礼》为“礼经”,且宜从大戴之次 | 第29-30页 |
3 《逸礼》三十九篇不足信 | 第30页 |
4 《周官》于礼无关,更于经无涉 | 第30-31页 |
5 新“三《礼》”的设想 | 第31-32页 |
四、 晚清今文礼学之变异--廖平礼学 | 第32-45页 |
(一) 廖平初变期礼学 | 第32-37页 |
1 以礼制平分今、古 | 第32-33页 |
2 使用表格辨析礼经 | 第33-34页 |
3 对《王制》的阐发 | 第34-35页 |
4 对《大、小戴礼记》的阐释 | 第35-36页 |
5 对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的认识 | 第36-37页 |
(二) 廖平二变期礼学 | 第37-42页 |
1 尊今抑古的礼学立场 | 第37-38页 |
2 《王制》研究 | 第38-39页 |
3 《周礼》研究 | 第39-40页 |
4 《大、小戴礼记》研究 | 第40-41页 |
5 《仪礼》研究 | 第41-42页 |
(三) 廖平三、四变期礼学述略 | 第42-45页 |
1 三变期礼学概说 | 第42-43页 |
2 四变期礼学概说 | 第43-45页 |
五、 晚清今文礼学之政治化--康有为礼学 | 第45-65页 |
(一) 康有为早期礼学思想发微 | 第45-51页 |
1 康有为早期礼学活动纵览 | 第45-47页 |
2 《教学通议》的礼学思想摄要 | 第47-50页 |
3 康有为早期礼学思想的政治倾向 | 第50-51页 |
(二) 康有为“黄金时期”礼学思想诠释 | 第51-58页 |
1 康有为“黄金时期”礼学通说 | 第51-53页 |
2 康有为“黄金时期”礼学思想辨析 | 第53-56页 |
3 康有为“黄金时期”礼学政治化透视 | 第56-58页 |
(三) 康有为后期礼学思想解读 | 第58-65页 |
1 康有为后期礼学的学术内涵 | 第58-60页 |
2 康有为后期礼学的近代化意蕴 | 第60-61页 |
3 康有为后期礼学的异动 | 第61-65页 |
六、 晚清今文礼学之集成--皮锡瑞礼学 | 第65-72页 |
(一) 皮锡瑞《周礼》论衡 | 第65-66页 |
(二) 皮锡瑞《仪礼》平议 | 第66-67页 |
(三) 皮锡瑞《礼记》考辨 | 第67-69页 |
(四) 皮锡瑞与廖平礼学之因缘 | 第69-70页 |
(五) 皮锡瑞礼学的近代化色彩 | 第70-72页 |
七、 晚清今文礼学之转型--梁启超礼学 | 第72-85页 |
(一) 梁启超论“礼”、礼经及礼学简史 | 第72-74页 |
1 对“礼”内涵的把握 | 第72页 |
2 对礼经的概说 | 第72-73页 |
3 对礼学史的概览 | 第73-74页 |
(二) 梁启超对清代礼学的考量 | 第74-78页 |
1 《周礼》学 | 第74-75页 |
2 《仪礼》学 | 第75页 |
3 《礼记》学 | 第75-76页 |
4 《大戴礼记》学 | 第76页 |
5 “礼总”学 | 第76-78页 |
(三) 梁启超对康有为礼学的研究及康梁礼学思想之异同 | 第78-81页 |
1 梁启超对康有为礼学的研究 | 第78-80页 |
2 康梁礼学思想异同辨 | 第80-81页 |
(四) 梁启超对传统礼学的价值重估及其对礼学近代转型的设计 | 第81-85页 |
1 梁启超对传统礼学的价值重估 | 第81-83页 |
2 梁启超传统礼学近代转型的设计 | 第83-85页 |
八、 晚清今文礼学之综论 | 第85-92页 |
(一) 晚清今文经学派礼学与其他学派礼学的比较 | 第85-88页 |
1 与晚清宋学派礼学的比较 | 第85-86页 |
2 与晚清古文经学派礼学的比较 | 第86-88页 |
(二) 晚清今文礼学的特质与地位 | 第88-92页 |
1 晚清今文礼学谱系 | 第88-90页 |
2 晚清今文礼学的发展节律 | 第90页 |
3 晚清今文礼学的历史地位 | 第90-92页 |
注释 | 第92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15页 |
在读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| 第115-116页 |
后记 | 第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