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一、 生态文学诞生的根源背景 | 第9-14页 |
1. 工业化进程与自然生态危机 | 第9-12页 |
2. 自然生态危机背后的精神生态危机 | 第12-14页 |
二、 遮蔽与浮现——生态文学概念透视 | 第14-23页 |
1. 从遮蔽到浮现:生态文学无名时代的结束 | 第14-19页 |
(1) 英国浪漫派文学 | 第14-15页 |
(2) 美国自然文学 | 第15-17页 |
(3) 前苏联“自然哲理小说” | 第17-19页 |
2. 生态文学概念辨析 | 第19-23页 |
(1) 生态文学与非生态文学 | 第19-20页 |
(2) 生态文学与“环境文学” | 第20-21页 |
(3) 生态文学概念的题材决定论 | 第21-23页 |
三、 生态文学的表现形态:亲合与疏离 | 第23-33页 |
1. 亲合式生态文学 | 第23-27页 |
(1) 华兹华斯的《诗行:记重游葳河沿岸之行》 | 第23-24页 |
(2) 梭罗的《瓦尔登湖》 | 第24-26页 |
(3) 路也的《南瓜小姐》 | 第26-27页 |
2. 疏离式生态文学 | 第27-33页 |
(1) 拉斯普京的《告别马焦拉》 | 第27-28页 |
(2) 于坚的《那人站在河岸》 | 第28-30页 |
(3) 郝炜的《老人与鱼》 | 第30-33页 |
四、 生态文学:精神革命的审美预演 | 第33-44页 |
1. 人与自然:生命主体间的精神交往 | 第34-36页 |
2. 人与人:“我”、“你”从“它”中走向“我—你” | 第36-40页 |
(1) 从“树”到“你”是走向“我—你”的第一步 | 第37-39页 |
(2) 精神交往的动力源 | 第39-40页 |
3. 个体自我重构的新维度 | 第40-44页 |
(1) 灵性的生活 | 第40-42页 |
(2) 从自我中心走向生态中心 | 第42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6页 |
注释 | 第46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后记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