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8页 |
导论 | 第8-12页 |
第一章 东原的生平、学行及其思想演化 | 第12-56页 |
第一节 东原的生平与学行 | 第12-15页 |
第二节 东原的义理思想之渊源 | 第15-36页 |
一、 戴东原与江慎修 | 第15-22页 |
二、 东原的义理思想渊源之争 | 第22-36页 |
(一)、 东原与颜李学派 | 第24-29页 |
(二)、 东原与惠定宇(兼论东原的义理思想之渊源) | 第29-36页 |
第三节 东原的主要义理著述时间考及其思想演化 | 第36-56页 |
一、 《原善》三篇(章)成文时间考与东原的义理思想之转变 | 第37-43页 |
二、 《原善》三卷、《孟子私淑录》、《绪言》及《孟子字义疏证》等成文时间考与东原后期的义理思想之演化 | 第43-54页 |
(一)、 《原善》三卷成文时间及其相关问题 | 第43-47页 |
(二)、 《孟子私淑录》、《绪言》及《孟子字义疏证》等成文时间考及其相互关系 | 第47-54页 |
1、 《绪言》与《孟子字义疏证》 | 第47-50页 |
2、 《绪言》与《孟子私淑录》 | 第50-54页 |
三、 本节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二章 气化论――东原的义理思想之逻辑起点 | 第56-93页 |
第一节 气、精气与元气 | 第56-85页 |
一、 气(春秋时期) | 第56-68页 |
二、 精气说(战国时期) | 第68-77页 |
三、 元气论(汉唐时期) | 第77-85页 |
第二节 作为东原的义理思想之逻辑起点的气化论 | 第85-93页 |
第三章 性与天道(上) | 第93-142页 |
第一节 “道”之释义及其演化(兼论“德”) | 第93-100页 |
第二节 “人道本于性,而性原于天道” | 第100-142页 |
一、 天道 | 第101-107页 |
二、 性 | 第107-132页 |
(一)、 先儒论性 | 第107-112页 |
(二)、 宋儒论性 | 第112-114页 |
(三)、 东原论性 | 第114-119页 |
(四)、 诘辨宋儒 | 第119-124页 |
(五)、 关于“生之谓性” | 第124-132页 |
三、 人道 | 第132-142页 |
(一)、 “性之本然”与“生之自然” | 第134-136页 |
(二)、 “生之自然”与“行之必然” | 第136-142页 |
第四章 性与天道(下) | 第142-174页 |
第一节 性与才 | 第142-153页 |
一、 性善与才美 | 第142-147页 |
(一)、 “血气”与“心知” | 第142-143页 |
(二)、 “心知”与“心之思” | 第143-145页 |
(三)、 关于“血气”与“心知”之误解 | 第145-147页 |
二、 圣由积学 | 第147-153页 |
第二节 性与理 | 第153-174页 |
一、 “性之为理”与“理之为性” | 第153-158页 |
二、 遵义行权 | 第158-174页 |
(一)、 絜矩之道 | 第158-161页 |
(二)、 执中无权与执理无权 | 第161-174页 |
1、 执中无权 | 第161-164页 |
2、 执理无权 | 第164-174页 |
尾论 关于东原的义理思想之评价问题 | 第174-189页 |
一、 历史回顾 | 第174-181页 |
二、 一点浅见 | 第181-1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9-1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