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0页 |
§1-1 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§1-2 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§1-3 本文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| 第9页 |
§1-4 本文的结构安排 | 第9-10页 |
第二章 激励理论综述 | 第10-18页 |
§2-1 激励的含义 | 第10-11页 |
§2-2 激励理论的种类 | 第11-15页 |
§2-3 经营者的需要及激励 | 第15-18页 |
2-3-1 经营者的需要 | 第15-16页 |
2-3-2 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的数学模型 | 第16-17页 |
2-3-3 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的完整框架模型 | 第17-18页 |
第三章 产权结构多元化的理论 | 第18-28页 |
§3-1 产权和产权结构的有关理论 | 第18-21页 |
3-1-1 产权的含义 | 第18页 |
3-1-2 产权制度 | 第18-19页 |
3-1-3 产权结构 | 第19页 |
3-1-4 现代企业产权结构的类型 | 第19-20页 |
3-1-5 现代企业产权结构的发展 | 第20-21页 |
§3-2 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现状 | 第21-23页 |
§3-3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| 第23-26页 |
3-3-1 国家持股式的股份制改造 | 第23-24页 |
3-3-2 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| 第24-26页 |
§3-4 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意义 | 第26-27页 |
§3-5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期权计划 | 第28-43页 |
§4-1 股票期权的相关理论 | 第28-32页 |
4-1-1 股票期权的定义和特征 | 第28-29页 |
4-1-2 美国期权激励计划的类型 | 第29-31页 |
4-1-3 股票期权的作用 | 第31页 |
4-1-4 股票期权的历史演进 | 第31-32页 |
§4-2 经理股票期权在美国的实践 | 第32-34页 |
§4-3 对美国股票期权的分析与评价 | 第34页 |
§4-4 股票期权在中国的实践与分析 | 第34-43页 |
4-4-1 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| 第34-36页 |
4-4-2 上海模式 | 第36页 |
4-4-3 北京模式 | 第36-37页 |
4-4-4 武汉模式 | 第37-38页 |
4-4-5 泰达股份有限公司的期权激励计划与分析 | 第38-39页 |
4-4-6 “抢股”激励机制 | 第39-40页 |
4-4-7 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 | 第40-41页 |
4-4-8 期权计划中的绩效考核与评价 | 第41-42页 |
4-4-9 绩效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期权计划方案设计 | 第43-54页 |
§5-1 期股激励方案的技术设计与实施步骤 | 第43-46页 |
5-1-1 期股激励的技术设计 | 第43-44页 |
5-1-2 期股激励的实施步骤 | 第44-46页 |
§5-2 期股激励在企业的具体应用 | 第46-52页 |
5-2-1 公司实施期股计划的总体概述 | 第46-49页 |
5-2-2 期股计划操作细则 | 第49页 |
5-2-3 具体操作方法 | 第49-51页 |
5-2-4 会计处理 | 第51页 |
5-2-5 期股转实股测算举例 | 第51页 |
5-2-6 激励成本与公司股东收益的经济分析 | 第51-52页 |
5-2-7 方案分析 | 第52页 |
§5-3 股票期权在实施中的障碍、对策及注意的问题 | 第52-54页 |
5-3-1 股票期权在实施中的障碍 | 第52-53页 |
5-3-2 对策 | 第53页 |
5-3-3 注意问题 | 第53-54页 |
第六章 结束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附录 | 第57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