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境伦理: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伦理支点
| 内容提要 | 第1-8页 |
| 导论 | 第8-22页 |
| 一、环境伦理产生的背景 | 第22-46页 |
| (一) 环境伦理产生的历史背景 | 第22-30页 |
| 1. 原始初创文明 | 第23-25页 |
| 2. 文明依托自然 | 第25-27页 |
| 3. 文明扼杀自然 | 第27-30页 |
| (二) 环境伦理产生的现实背景 | 第30-37页 |
| 1. 自然概念的本原含义 | 第30-32页 |
| 2. 文明概念的本原含义 | 第32-35页 |
| 3. 自然与文明概念演变的现实基础 | 第35-37页 |
| (三) 环境伦理产生的背景特征 | 第37-46页 |
| 1. 对自然的切割与分解 | 第38页 |
| 2. 文化秩序取代自然秩序 | 第38-40页 |
| 3. 人化自然的出现 | 第40-46页 |
| 二、环境伦理形成的根源 | 第46-75页 |
| (一) 环境危机 | 第46-49页 |
| 1. 在观念中背离自然 | 第47-48页 |
| 2. 在实践中破坏自然 | 第48-49页 |
| (二) 价值危机 | 第49-57页 |
| 1. 发展天然合理论 | 第50-53页 |
| 2. 自然价值的扭曲 | 第53-57页 |
| (三) 伦理危机 | 第57-75页 |
| 1. 主体性形而上学 | 第57-61页 |
| 2. 机械论的世界观 | 第61-63页 |
| 3. 抽象的人道主义 | 第63-75页 |
| 三、环境伦理思想的演变 | 第75-104页 |
| (一)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前提 | 第75-86页 |
| 1. 以自然观的演变为前提 | 第75-81页 |
| 2. 以系统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前提 | 第81-83页 |
| 3. 以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前提 | 第83-86页 |
| (二)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演化 | 第86-94页 |
| 1. “崇拜生命”的信念 | 第87-89页 |
| 2. “尊重大地”的召唤 | 第89-90页 |
| 3. “解放动物”的觉醒 | 第90-92页 |
| 4. “整体主义”的警示 | 第92-94页 |
| (三)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评价 | 第94-104页 |
| 1. 将伦理范围扩展到人与自然 | 第95-96页 |
| 2. 以自然价值作为理论的基础 | 第96-98页 |
| 3. 在宗教思想中寻求理论依据 | 第98-104页 |
| 四、环境伦理的现代建构 | 第104-137页 |
| (一) 环境伦理的真实内涵 | 第104-111页 |
| 1. 从“人为自然立法”到“人为自身立法” | 第105-109页 |
| 2. 从“两极”到“中介”的伦理态度 | 第109-111页 |
| (二) 环境伦理的价值根基 | 第111-116页 |
| 1. 生命价值 | 第112-113页 |
| 2. 生态价值与环境价值 | 第113-116页 |
| (三) 环境伦理的伦理准则 | 第116-122页 |
| 1. 个体生存与类的生存 | 第117-120页 |
| 2. 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| 第120-122页 |
| (四) 环境伦理的终极目标 | 第122-137页 |
| 1. 内在于自然与超越自然的统一 | 第122-124页 |
| 2.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| 第124-126页 |
| 3. 实现天物人的合一 | 第126-137页 |
| 五、环境伦理的价值意义 | 第137-160页 |
| (一) 环境伦理是人类生存的意义支撑 | 第137-142页 |
| 1. 基于实践的形上关怀 | 第137-140页 |
| 2. 对未来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注 | 第140-142页 |
| (二) 环境伦理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导力量 | 第142-149页 |
| 1. 为人与自然和谐提供内在动力 | 第143-145页 |
| 2. 为人与自然和谐确立解释原则 | 第145-149页 |
| (三) 环境伦理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| 第149-160页 |
| 1. 确立生态文明的天人和谐理念 | 第149-152页 |
| 2. 确立协调发展的人际和谐理念 | 第152-154页 |
| 3. 确立全面发展的身心和谐理念 | 第154-160页 |
| 结语 | 第160-16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63-176页 |
|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| 第176-177页 |
| 论文摘要 | 第177-183页 |
| Abstract | 第183-1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