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要 | 第1-8页 |
绪论 | 第8-13页 |
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入及传播的历史进程 | 第13-49页 |
第一节 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介绍 | 第13-25页 |
一、马克思及其学说在中国的最初介绍 | 第14-17页 |
二、马克思及其学说在中国的进一步介绍 | 第17-23页 |
三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介绍的特点及地位 | 第23-25页 |
第二节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| 第25-49页 |
一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传播 | 第27-30页 |
二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初步广泛传播 | 第30-37页 |
三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深入广泛传播 | 第37-44页 |
四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| 第44-49页 |
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与意义 | 第49-77页 |
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 | 第49-62页 |
一、传播主体单一,范围不广 | 第50-53页 |
二、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非全面系统 | 第53-56页 |
三、非信仰者的介绍对信仰者的传播构成补充 | 第56-62页 |
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意义 | 第62-77页 |
一、促进中国人的思想意识走向成熟 | 第62-66页 |
二、促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| 第66-70页 |
三、推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| 第70-77页 |
第三章 早期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| 第77-125页 |
第一节 关于马克思主义展开的论战 | 第77-98页 |
一、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| 第78-84页 |
二、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| 第84-91页 |
三、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| 第91-98页 |
第二节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 | 第98-125页 |
一、对科玄论战双方观点的评判 | 第99-108页 |
二、对国家主义的批判 | 第108-118页 |
三、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 | 第118-125页 |
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理论运用 | 第125-153页 |
第一节 改造中国社会方案的最初理论思考 | 第125-133页 |
一、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唯一制胜方法 | 第125-129页 |
二、人民群众是改造中国社会的依靠力量 | 第129-133页 |
第二节 对实现中国社会公平正义的探索 | 第133-142页 |
一、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主张及积极意义 | 第134-137页 |
二、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主张的局限 | 第137-139页 |
三、实现公平正义问题的初步解决与探索的可贵成果 | 第139-142页 |
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提出 | 第142-153页 |
一、正确认识革命对象和性质,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| 第142-145页 |
二、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 | 第145-148页 |
三、阐述了资产阶级和统一战线问题 | 第148-150页 |
四、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意义及局限 | 第150-1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3-157页 |
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| 第157-15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158-162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62-168页 |
后记 | 第1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