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兰克林与费城学院的创建
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8-15页 |
| 一、 问题提出 | 第8-9页 |
| (一)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| (二)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| 二、 文献综述 | 第9-12页 |
| (一) 文献资料的构成 | 第9-12页 |
| (二) 文献资料的特点 | 第12页 |
| (三) 文献研究发现的问题 | 第12页 |
| 三、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(一) 文献分析法 | 第12-13页 |
| (二) 历史法 | 第13页 |
| (三) 比较法 | 第13页 |
| 四、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| 第13-15页 |
| (一)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| (二) 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| 第二章 费城学院创办的文化背景 | 第15-23页 |
| 一、 殖民地虔诚与理性的文化背景 | 第15-18页 |
| 二、 改革宗教的“大觉醒”运动 | 第18-19页 |
| 三、 心系费城的富兰克林 | 第19-23页 |
| 第三章 费城专科学校的创办 | 第23-31页 |
| 一、 学以致用的创建动机与目的 | 第23页 |
| 二、 理性主义教育观保驾护航 | 第23-24页 |
| 三、 社会人士组成的创办队伍 | 第24-26页 |
| 四、 依靠社会力量进行经费筹措 | 第26-27页 |
| 五、 讲求实用的课程体系 | 第27-28页 |
| 六、 非教派主义的招生条件 | 第28页 |
| 七、 志趣相投的师资组成 | 第28-31页 |
| 第四章 升级为费城学院 | 第31-39页 |
| 一、 聘请教务长史密斯 | 第31-32页 |
| 二、 史密斯与课程改革 | 第32-33页 |
| 三、 学院身陷政治囹圄 | 第33-39页 |
| (一) 卷入政治斗争 | 第34页 |
| (二) 没收董事会 | 第34-36页 |
| (三) 同州政府的斗争 | 第36-39页 |
| 第五章 富兰克林创建费城学院的意义 | 第39-42页 |
| 一、 历史意义 | 第39-40页 |
| (一) 费城学院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| (二) 富兰克林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| 第40页 |
| 二、 现实意义 | 第40-42页 |
| 结语 | 第42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| 致谢 | 第46-47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