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19页 |
1 研究进展 | 第10-15页 |
·链格孢菌研究概况 | 第10-15页 |
·链格孢菌的危害 | 第10-12页 |
·次生代谢物—毒素 | 第12-13页 |
·应用前景 | 第13-15页 |
·生物防治 | 第13-14页 |
·降解作用 | 第14页 |
·生物源除草剂 | 第14-15页 |
·蛋白激发子 | 第15页 |
2 极细链格孢菌功能基因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3 丝状真菌的转化 | 第16-19页 |
·研究概况 | 第16-17页 |
·转化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CaCl_2/PEG介导的原生质体的转化 | 第16页 |
·基因枪的转化 | 第16-17页 |
·限制酶介导的转化 | 第17页 |
·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(ATMT) | 第17页 |
·电转化法 | 第17页 |
·转化中的选择标记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编码LEU2和HIS3基因的极细链格孢菌cDNA文库分离和鉴定 | 第19-32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19-20页 |
·菌株及质粒 | 第19页 |
·培养基 | 第19-20页 |
2 试验方法 | 第20-23页 |
·极细链格孢菌cDNA表达文库质粒转化酵母缺失菌株 | 第20页 |
·AtHIS3基因及AtLEU2基因的cDNA分离 | 第20-22页 |
·极细链格孢菌cDNA表达文库初步筛选 | 第20-21页 |
·酵母质粒的提取 | 第21页 |
·细菌转化 | 第21页 |
·细菌质粒提取 | 第21-22页 |
·酵母质粒(DH5α)复验检测 | 第22-23页 |
·酵母质粒(DH5α)BsrGI酶切检测 | 第22页 |
·酵母质粒(DH5α)转化酵母缺失突变菌株 | 第22-23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23-30页 |
·转化效率及转化子数量 | 第23-24页 |
·BsrGI酶切酵母质粒(DH5α) | 第24页 |
·酵母质粒(DH5α)互补酵母缺失株 | 第24-25页 |
·酵母质粒(DH5α)测序结果分析 | 第25-30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极细链格孢菌LEU2及HIS3基因敲除质粒构建及原生质体转化体系的建立 | 第32-46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32页 |
·主要试剂、酶及载体 | 第32页 |
·培养基和试剂 | 第32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32-38页 |
·链格孢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| 第33页 |
·菌株活化 | 第33页 |
·药物敏感性试验 | 第33页 |
·LEU2和HIS3基因敲除质粒构建 | 第33-37页 |
·LEU2及HIS3基因同源片断的亚克隆 | 第33-36页 |
·引物的设计 | 第33-34页 |
·PCR扩增目的片段 | 第34-35页 |
·PCR产物的连接与转化 | 第35页 |
·阳性克隆的确定 | 第35-36页 |
·菌液PCR的鉴定 | 第35-36页 |
·酶切法确定T载体插入片段 | 第36页 |
·pGL-b和pGH-a质粒的构建 | 第36页 |
·pGH-a-b和pGL-b-a质粒的构建 | 第36-37页 |
·原生质体转化体系的建立 | 第37-38页 |
·原生质体的制备 | 第37页 |
·原生质体的转化 | 第37页 |
·G418抗性筛选及稳定性测试 | 第37页 |
·转化子的验证 | 第37-38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38-43页 |
·药物敏感性测定 | 第38页 |
·LEU2基因敲除质粒的构建 | 第38-39页 |
·PCR产物的连接与转化 | 第38页 |
·pGL-b的构建 | 第38-39页 |
·pGL-b-a质粒的构建 | 第39页 |
·HIS3基因敲除质粒的构建 | 第39-41页 |
·PCR产物的连接和纯化 | 第39-40页 |
·pGH-a的构建 | 第40页 |
·pGH-a-b质粒的构建 | 第40-41页 |
·原生质体转化体系的建立 | 第41-43页 |
·原生质体的制备 | 第41-42页 |
·转化与转化子的鉴定 | 第42页 |
·转化子的检测 | 第42-43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43-46页 |
·筛选标记 | 第43-44页 |
·敲除质粒的构建 | 第44-45页 |
·原生质体转化体系的建立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