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引言 | 第12-22页 |
一、选题依据 | 第12-14页 |
二、选题背景 | 第14-15页 |
三、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四、主要研究任务、创新与不足 | 第16-22页 |
第一章 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基本理论 | 第22-51页 |
第一节 后续监管权: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构建之基础 | 第22-28页 |
一、监管权力主体特征:中立性 | 第23-24页 |
二、监管权力启动模式:依职权模式 | 第24页 |
三、监管权力运行背景:“熟人”背景 | 第24-25页 |
四、监管权力运行轨迹:线性动态性 | 第25-27页 |
五、监管权力空间:强自由裁量性 | 第27-28页 |
六、监管权力规制重心:双重性 | 第28页 |
第二节 后续监管制度构建之必要性:基于对后续监管制度价值之考察 | 第28-35页 |
一、确保行政许可准入法定条件的动态维系 | 第29-30页 |
二、消弥监管信息不对称,实现监管决策信息均衡 | 第30-31页 |
三、畅通行政许可持有人退出机制 | 第31-32页 |
四、实现公益与私益的平衡 | 第32-35页 |
第三节 准入监管与后续监管之辩证关系 | 第35-51页 |
一、准入监管的基础性与前提性:后续监管对象筛选机制 | 第35-43页 |
二、后续监管的能动反作用:准入监管效能保障与提升机制 | 第43-51页 |
第二章 我国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存在问题及其对信息状态之影响 | 第51-71页 |
第一节 监管组织设置层面 | 第51-56页 |
一、监管机构设置不均衡:信息监管失衡 | 第51-53页 |
二、监管机构设置分离与重叠现象严重:信息整合能力缺乏 | 第53-56页 |
第二节 监管执法层面 | 第56-63页 |
一、监管执法运动式:诱发信息机会主义 | 第56-58页 |
二、监管专业性不够:监管信息揭示深度不够 | 第58-59页 |
三、疏于监督检查:监管信息收集量偏少 | 第59-60页 |
四、监管手段单一:监管信息收集能力有限 | 第60-63页 |
第三节 监管法律责任层面 | 第63-71页 |
一、立法层面:法律责任设定偏弱 | 第64-67页 |
二、执法层面:法律责任执行不到位 | 第67-71页 |
第三章 信息均衡路径的提出:基于行政许可持有人机会主义行为逻辑之考察 | 第71-90页 |
第一节 信息不对称: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形成之根本客观基础 | 第73-76页 |
第二节 诚信缺失: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向机会主义行为转化之催化剂 | 第76-83页 |
一、不当逐利:行政许可持有人失信之主观动机 | 第78-79页 |
二、不确定性:行政许可持有人失信之客观诱因 | 第79-82页 |
三、责任机制缺失:行政许可持有人失信成本低廉化 | 第82-83页 |
第三节 信息均衡: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法治化的必然路径选择 | 第83-90页 |
一、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法律关系主体信息地位 | 第83-86页 |
二、信息均衡路径的提出 | 第86-90页 |
第四章 政府义务型信息均衡机制:政府后续监管信息公开机制研究 | 第90-133页 |
第一节 政府后续监管信息公开机制之价值 | 第91-100页 |
一、保障知情权:奠定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参与之基础 | 第92-94页 |
二、保障参与权:营造行政许可后续监管之民主环境 | 第94-95页 |
三、保障监督权:确保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权规范行使 | 第95-97页 |
四、提升监管公信力:实现高效后续监管 | 第97-100页 |
第二节 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》背景下的我国行政许可后续监管信息公开 | 第100-104页 |
一、行政许可后续监管信息公开模式:主动公开 | 第101-102页 |
二、行政许可后续监管信息公开渠道:多元化 | 第102-103页 |
三、行政许可后续监管信息公开整合机制:信息发布协调机制 | 第103-104页 |
第三节 我国行政许可后续监管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设想 | 第104-133页 |
一、科学设置监管机构:提升后续监管信息采集能力 | 第105-107页 |
二、拆除信息篱笆:构建后续监管信息共享机制 | 第107-112页 |
三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:加速后续监管信息流动 | 第112-115页 |
四、建立行政“黑名单”制度:搭建行政许可持有人诚信信息公开平台 | 第115-121页 |
五、完善正当行政法律程序:实现后续监管信息交流制度化 | 第121-133页 |
第五章 相对方义务型信息均衡机制:行政许可持有人强制信息披露机制研究 | 第133-149页 |
第一节 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价值 | 第134-138页 |
一、舒缓信息不对称:促进信息均衡 | 第136-137页 |
二、驱动信誉模型形成:强化行政许可持有人自律 | 第137页 |
三、弥补行政监管不足:降低行政监管成本 | 第137-138页 |
第二节 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原则 | 第138-142页 |
一、利益平衡原则 | 第139-141页 |
二、比例原则 | 第141-142页 |
第三节 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参考要素 | 第142-149页 |
一、信息搜寻成本 | 第143-144页 |
二、强制信息披露成本 | 第144-145页 |
三、专业化程度 | 第145-146页 |
四、市场竞争度 | 第146-149页 |
第六章 社会性信息均衡机制:公众参与监管机制研究 | 第149-190页 |
第一节 公众参与后续监管必要性之考察 | 第151-155页 |
一、改良信息弱势地位:增进博弈决策 | 第151-153页 |
二、监督公权力:抑制行政许可监管机关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| 第153-155页 |
第二节 我国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公众参与机制构建设想 | 第155-190页 |
一、培养公众公民意识:奠定公众信息交流之思想基础 | 第156-158页 |
二、强化行政许可持有人自律监管机制建设:增强信息交流与互动能力 | 第158-167页 |
三、加强回应行政建设:构建信息交流的双向机制 | 第167-169页 |
四、完善监管影响评价制度:畅通公众参与监管影响评价之路径 | 第169-174页 |
五、完善悬赏举报制度:激发社会公众信息披露的动力 | 第174-181页 |
六、构建公益诉讼机制:搭建监管信息交流的司法平台 | 第181-190页 |
结语:走向良好行政许可后续监管 | 第190-191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91-20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207-208页 |
后记 | 第2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