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图形印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绪论 | 第7-11页 |
| 一、课题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| 第7-8页 |
| 二、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| 三、课题研究方法及思路 | 第10-11页 |
| 第一章 物以致用的源起和形成期 | 第11-26页 |
| 第一节 劳动实践中的实用工具 | 第11-16页 |
| 1、新石器时代早期拍印法的出现 | 第11-12页 |
| 2、几何形印纹陶的诞生和陶拍工具的产生 | 第12-14页 |
| 3、印纹陶纹样来源于现实生活 | 第14-15页 |
| 4、图案复制是图形印源起的直接原因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节 原始崇拜下的徽记烙印 | 第16-22页 |
| 1、青铜器上的活块模印 | 第16-20页 |
| 2、象征权贵的氏族徽记 | 第20-21页 |
| 3、印章形态的图形印的出现 | 第21-22页 |
| 第三节 从古代西亚地区图形印来看图形印的起源问题 | 第22-26页 |
| 第二章 “大美”之气的成熟和鼎盛期 | 第26-44页 |
| 第一节 图形印成熟与鼎盛的时代原因与思想内涵 | 第26-28页 |
| 1、礼崩乐坏与百家争鸣 | 第26-27页 |
| 2、天人合一与祥瑞观 | 第27-28页 |
| 3、“大一统”观与“大美”气象 | 第28页 |
| 第二节 战国两汉图形印的性质与功能 | 第28-34页 |
| 1、权力和地位的标志 | 第28-30页 |
| 2、封检文书或封存物品 | 第30-31页 |
| 3、驱邪禳灾,祈福纳祥 | 第31-32页 |
| 4、表明职业身份 | 第32页 |
| 5、其它性质及功能 | 第32-34页 |
| 第三节 战国两汉图形印种类及文化涵义 | 第34-41页 |
| 1、祥瑞灵异,神话仙境 | 第34-37页 |
| 2、方寸之间,大千世界 | 第37-38页 |
| 3、花纹几何,妙法自然 | 第38-39页 |
| 4、图文相辅,其义互渗 | 第39-40页 |
| 5、巴蜀图语,异族风情 | 第40-41页 |
| 第四节 两汉以降图形印发展的断层 | 第41-44页 |
| 1、书写工具的重大变化改变了印章的使用方式 | 第41-43页 |
| 2、印面的扩大导致印章玩赏休闲功能的退化 | 第43页 |
| 3、佛教东传促使审美文化的改变 | 第43-44页 |
| 第三章 大俗、大雅的变异和延展期 | 第44-54页 |
| 第一节 异军突起的元代图形押 | 第44-48页 |
| 1、元押在文化冲撞与交汇中兴起 | 第44-45页 |
| 2、品类多样、标新立异 | 第45-47页 |
| 3、元代图像押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 | 第47-48页 |
| 第二节 走向文人艺术的明清图形印 | 第48-54页 |
| 1、明代篆刻艺术的兴起和图形印的复苏 | 第48-49页 |
| 2、崇古风尚下的清代图形印创作 | 第49页 |
| 3、图形印的开拓与创新 | 第49-54页 |
| 第四章 图形印的艺术和设计 | 第54-67页 |
| 第一节 图形印的造型设计 | 第54-58页 |
| 第二节 图形印的印面纹样设计 | 第58-63页 |
| 1、平面与立体的艺术表现 | 第58-59页 |
| 2、线条与块面的造型方式 | 第59-60页 |
| 3、简化与夸张的变形手法 | 第60-61页 |
| 4、正与侧的角度取舍 | 第61-62页 |
| 5、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 | 第62-63页 |
| 第三节 图形印的印面构图设计 | 第63-67页 |
| 1、适合式构图 | 第63-65页 |
| 2、自由式构图 | 第65页 |
| 3、对称式构图 | 第65-67页 |
| 结语 | 第67-69页 |
| 参考书目 | 第69-71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71-72页 |
| 后记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