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原始社会的混沌思维与造物
| 中文提要 | 第1-4页 | 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 
| 第一章 引言 | 第7-11页 | 
| ·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| 第7页 | 
| ·研究的基础与现状 | 第7-8页 | 
| ·研究的方法与构想 | 第8-9页 | 
| ·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| 第9-11页 | 
| 第二章 蒙昧先民“为人造物”意识的觉醒 | 第11-19页 | 
| ·生存需要驱使造物意识的萌发 | 第11-14页 | 
| ·外界的刺激 | 第12页 | 
| ·内心的恐惧 | 第12-13页 | 
| ·自然的启发 | 第13-14页 | 
| ·混沌的开凿 | 第14页 | 
| ·造物实践与形式美感的形成 | 第14-19页 | 
| ·人类造物形式的进步 | 第14-16页 | 
| ·装饰的出现 | 第16-19页 | 
| 第三章 原始朴素的功能至上造物原则 | 第19-26页 | 
| ·自然规律的遵循与利用 | 第21-24页 | 
| ·对自然的利用 | 第22-23页 | 
| ·对自然的依赖 | 第23-24页 | 
| ·重质轻文的简朴形态取向 | 第24-26页 | 
| 第四章 原始信仰使造物的神意与人意相互交织 | 第26-46页 | 
| ·“万物有灵”与神意造物 | 第27-35页 | 
| ·原始宗教对造物审美发生的意义 | 第28-31页 | 
| ·图腾与原始装饰目的 | 第31-35页 | 
| ·实用与原始宗教的双重意识在造物中虚实相生 | 第35-40页 | 
| ·对生物功能的崇拜 | 第35-37页 | 
| ·实用性器物的宗教化倾向 | 第37-39页 | 
| ·宗教用品向实用品转化 | 第39-40页 | 
| ·“圣人创物”与“尚质”两种观念互补 | 第40-46页 | 
| ·由“制器尚象”至“圣人则天” | 第40-43页 | 
| ·从“尚质”到“返璞归真” | 第43页 | 
| ·“天人合一”与“神匠作器” | 第43-46页 | 
| 第五章 结论 | 第46-47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 
|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50-51页 | 
| 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