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交通运输经济论文--旅游经济论文--中国旅游事业论文

基于游客感知的旅游度假地旅游环境系统构建研究

摘要第1-3页
Abstract第3-4页
中文文摘第4-10页
绪论第10-20页
 第一节 研究背景第10-12页
  一、世界旅游度假地开发趋于成熟第10页
  二、我国旅游度假地发展势头良好第10-12页
 第二节 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2-15页
  一、国外研究进展第12-13页
  二、国内研究进展第13-15页
  三、小结第15页
 第三节 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-17页
  一、研究目的第15-16页
  二、研究意义第16-17页
 第四节 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第17-20页
  一、技术路线第17页
  二、研究方法第17-20页
第一章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20-28页
 第一节 相关概念分析第20-24页
  一、度假旅游第20-21页
  二、旅游度假区与旅游度假地第21-22页
  三、旅游环境系统第22-23页
  四、旅游者感知与感知环境第23-24页
  五、旅游度假地感知环境第24页
 第二节 主要理论基础第24-28页
  一、旅游环境学理论第24-25页
  二、系统学理论第25页
  三、环境心理学理论第25-26页
  四、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6-28页
第二章 旅游度假地感知环境分析第28-40页
 第一节 旅游度假地感知环境的构成第28-31页
  一、旅游生态环境维度第28-29页
  二、旅游资源环境维度第29-30页
  三、设施景观环境维度第30页
  四、旅游功能环境维度第30-31页
  五、旅游社会环境维度第31页
 第二节 旅游度假地感知环境因素重要性分析第31-40页
  一、研究思路第31-32页
  二、研究设计第32-35页
  三、研究结果第35-37页
  四、结论分析第37-40页
第三章 旅游度假地旅游环境系统构建模式第40-48页
 第一节 旅游度假地旅游环境系统构建原理第40页
 第二节 旅游度假地旅游环境系统构建的思想方法第40-41页
  一、全盘规划第40页
  二、由重及轻第40页
  三、有的放矢第40-41页
 第三节 旅游度假地旅游环境系统的构建模型第41-42页
  一、旅游度假地旅游环境系统的“金字塔”模型第41页
  二、“金字塔”模型解构第41-42页
 第四节 旅游度假地旅游环境系统构建的“五导向”模式第42-48页
  一、旅游生态环境——感观化开发导向第42-44页
  二、旅游资源环境——保护性开发导向第44-45页
  三、设施景观环境——人本化设计导向第45-46页
  四、旅游功能环境——市场细分化开发导向第46-47页
  五、旅游社会环境——利益相关者激励导向第47-48页
第四章 案例研究:武夷山度假地旅游环境系统构建探析第48-68页
 第一节 武夷山度假地的背景分析第48-51页
  一、范围界定第48页
  二、发展历程第48-49页
  三、特点概述第49-51页
 第二节 武夷山度假旅游者感知环境调查与分析第51-61页
  一、调查设计第51-52页
  二、调查结果分析第52-58页
  三、感知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存在问题分析第58-61页
 第三节 武夷山度假地旅游环境系统构建思路第61-62页
  一、继续保护怡人的原生型环境第61-62页
  二、加强营造和谐的塑造型环境第62页
  三、重拳打造适宜的创造型环境第62页
 第四节 武夷山度假地旅游环境系统构建对策第62-68页
  一、感观化开发导向的旅游生态环境构建第62-63页
  二、保护性开发导向的旅游资源环境构建第63-64页
  三、人本化设计导向的设施景观环境构建第64-65页
  四、市场细分化开发导向的旅游功能环境构建第65-66页
  五、利益相关者激励导向的旅游社会环境构建第66-68页
第五章 结论与展望第68-70页
 第一节 研究结论第68-69页
 第二节 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第69-70页
附录第70-80页
参考文献第80-85页
个人简历第85-86页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86-87页
致谢第87页

论文共8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福州城区古树名木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与旅游产品策划
下一篇:天然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及其实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