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地茶园水土流失机理及生态调控措施研究
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绪论 | 第9-17页 |
1 山地茶园的研究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2 山地茶园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| 第11-14页 |
·不同开垦方式下山地茶园土壤侵蚀 | 第11-12页 |
·不同开垦年限下茶园土壤侵蚀 | 第12-13页 |
·不同种植和耕作方式下山地茶园土壤侵蚀 | 第13-14页 |
3 山地茶园水土流失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14页 |
4 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7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17-25页 |
1 安溪县自然环境概况 | 第17-19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17-18页 |
·气象与水文 | 第18页 |
·土壤质地 | 第18页 |
·植被 | 第18-19页 |
2 安溪县社会经济概况 | 第19页 |
3 安溪县山地茶园水土流失概况 | 第19-25页 |
·水土流失现状 | 第19-20页 |
·山地茶园水土流失危害及其成因分析 | 第20-22页 |
·安溪县山地茶园水土保持工作状况 | 第22-25页 |
第二章 安溪县山地茶园空间分布 | 第25-37页 |
1 地形数据采集 | 第25-29页 |
·数字高程模型构建 | 第25-26页 |
·地形信息的提取 | 第26-29页 |
2 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集 | 第29-31页 |
·遥感图像类型及预处理 | 第29-30页 |
·土地利用遥感分类 | 第30-31页 |
·土地利用现状遥感判读 | 第31页 |
3 茶园空间分布变化 | 第31-37页 |
·茶园开垦面积变化 | 第31-33页 |
·不同地形因子下茶园分布 | 第33-35页 |
·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山地茶园水土流失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7-53页 |
1 山地茶园水土流失状况分析 | 第37-39页 |
·不同开垦年限山地茶园土壤侵蚀 | 第37-38页 |
·山地茶园山体不同部位土壤侵蚀 | 第38页 |
·山地茶园梯埂和梯壁土壤侵蚀 | 第38-39页 |
2 山地茶园土壤养分含量变化 | 第39-46页 |
·山地茶园开垦前后土壤养分及物理性质分析 | 第39-42页 |
·不同开垦年限山地茶园土壤养分及物理性质变化 | 第42-46页 |
3 不同治理措施对山地茶园水土流失的影响 | 第46-51页 |
·不同治理措施对山地茶园土壤侵蚀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·不同治理措施下山茶园土壤养分及物理性质变化 | 第48-51页 |
4 结论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 山地茶园生态调控措施 | 第53-59页 |
1 合理规划、构筑外高内低等高梯层茶园 | 第53页 |
2 提高茶园基础设施建设 | 第53-54页 |
3 改进茶园耕作措施 | 第54-55页 |
4 提高茶园覆盖度 | 第55-57页 |
·园面套种绿肥 | 第55页 |
·梯壁留草或种植绿肥 | 第55页 |
·园内种植树木 | 第55-56页 |
·园面进行铺草覆盖 | 第56-57页 |
5 建设生态茶园 | 第57-59页 |
·茶-林模式 | 第57页 |
·茶-草模式 | 第57-58页 |
·茶-林-草模式 | 第58-59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1 结论 | 第59-60页 |
2 展望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7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