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内容提要 | 第1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| ·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| 第9-13页 |
| ·花岗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页 |
| ·大别造山带-郯庐断裂带-苏鲁造山带三者之间的关系 | 第9-12页 |
| ·蚌埠隆起区花岗岩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| ·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3页 |
| ·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| 第13页 |
| ·本论文的工作量 | 第13-15页 |
| 第2章 蚌埠隆起区花岗岩的分布及岩体地质 | 第15-28页 |
| ·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时空框架及岩石组合 | 第15-20页 |
| ·中晚三叠世(205 Ma~230 Ma)岩浆作用 | 第15-16页 |
| ·早侏罗世(175 Ma~190 Ma)岩浆作用 | 第16-17页 |
| ·晚侏罗世(150 Ma~161 Ma)岩浆作用 | 第17-18页 |
| ·早白垩世(110 Ma~135 Ma)岩浆作用 | 第18-19页 |
| ·晚白垩世(73 Ma~92 Ma)岩浆作用 | 第19-20页 |
| ·蚌埠隆起区区域地质概况及岩体地质 | 第20-28页 |
| 第3章 蚌埠隆起区花岗岩的年代学 | 第28-53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28-31页 |
| ·方法的选择 | 第28页 |
| ·锆石U-Pb 定年 | 第28-30页 |
| ·样品的采集、分选和制靶 | 第30页 |
| ·样品的测定 | 第30-31页 |
| ·定年结果 | 第31-52页 |
| ·古元古代花岗岩 | 第31-32页 |
| ·中生代花岗岩 | 第32-52页 |
| ·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第4章 蚌埠隆起区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Hf 同位素 | 第53-93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53-56页 |
| ·主量元素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·痕量元素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·Sr-Nd-Pb 同位素分析 | 第55页 |
| ·锆石Hf 同位素分析 | 第55-56页 |
| ·古元古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Hf 同位素 | 第56-64页 |
| ·主量元素 | 第56页 |
| ·痕量元素 | 第56-60页 |
| ·Nd 同位素 | 第60-61页 |
| ·锆石Hf 同位素 | 第61-64页 |
| ·中生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Hf 同位素 | 第64-93页 |
| ·主量元素 | 第64-65页 |
| ·痕量元素 | 第65-68页 |
| ·Sr-Nd-Pb 同位素 | 第68-80页 |
| ·锆石Hf 同位素 | 第80-93页 |
| 第5章 蚌埠隆起区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| 第93-118页 |
| ·蚌埠隆起区花岗岩的形成时代 | 第93-96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 | 第93页 |
| ·古元古代花岗岩 | 第93-95页 |
| ·中生代花岗岩 | 第95-96页 |
| ·小结 | 第96页 |
| ·蚌埠隆起区花岗岩的成因类型 | 第96-99页 |
| ·古元古代花岗岩的成因类型 | 第97-98页 |
| ·中生代花岗岩的成因类型 | 第98-99页 |
| ·蚌埠隆起区花岗岩的岩浆源区性质 | 第99-110页 |
| ·古元古代花岗岩的岩浆源区性质 | 第99-101页 |
| ·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| 第99页 |
| ·Nd 同位素证据 | 第99-100页 |
| ·锆石Hf 同位素证据 | 第100-101页 |
| ·中生代花岗岩的岩浆源区性质 | 第101-109页 |
| ·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| 第101-102页 |
| ·继承锆石证据 | 第102-104页 |
| ·Sr-Nd-Pb 同位素证据 | 第104-106页 |
| ·锆石Hf 同位素证据 | 第106-109页 |
| ·小结 | 第109-110页 |
| ·蚌埠隆起区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| 第110-118页 |
| ·古元古代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| 第110-111页 |
| ·中生代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| 第111-117页 |
| ·岩石组合对花岗岩形成构造环境的制约 | 第111页 |
| ·岩石地球化学对花岗岩形成构造环境的制约 | 第111-113页 |
| ·区域构造演化对花岗岩形成构造环境的制约 | 第113-117页 |
| ·小结 | 第117-118页 |
| 第6章 蚌埠隆起区花岗岩的形成对华北克拉通东部构造演化的制约 | 第118-128页 |
| ·古元古代花岗岩的形成对华北克拉通东部构造演化的制约 | 第118-120页 |
| ·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对华北克拉通东部构造演化的制约 | 第120-124页 |
| ·郯庐断裂带的属性——中生代不存在巨大左行平移 | 第120-122页 |
| ·扬子克拉通与华北克拉通的俯冲碰撞方向 | 第122-124页 |
| ·小结 | 第124页 |
| ·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的演化 | 第124-128页 |
| 第7章 结论 | 第128-130页 |
| ·结论 | 第128-129页 |
| ·主要创新点 | 第129页 |
| 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| 第129-13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30-154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54-156页 |
| 致谢 | 第156-157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157-159页 |
| Abstract | 第159-1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