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内容提要 | 第1-10页 |
| 前言 | 第10-21页 |
| 一、选题的依据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| 三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| 四、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8-19页 |
| 五、主要结论和认识 | 第19页 |
| 六、主要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| 第1章 地质背景 | 第21-28页 |
| ·构造背景 | 第21-23页 |
| ·地层特征 | 第23-27页 |
| ·前中生界 | 第23页 |
| ·中生界 | 第23-26页 |
| ·下白垩统(K1) | 第23-26页 |
| ·上白垩统(K1) | 第26页 |
| ·新生界 | 第26-27页 |
| ·古近系(E) | 第26-27页 |
| ·新近系(N) | 第27页 |
| ·小结 | 第27-28页 |
| 第2章 样品采集与研究方法 | 第28-34页 |
| ·样品采集 | 第28-3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1-33页 |
| ·岩石学与储层物性研究方法 | 第31页 |
| ·年代学研究方法 | 第31-33页 |
| ·~(40)Ar/~(39)Ar 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 | 第31-33页 |
| ·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第3章 鸡西盆地与张新地区西风井砂岩的岩石类型与成岩作用对比 | 第34-60页 |
| ·鸡西盆地城子河组和穆棱组砂岩的岩石类型与成岩作用 | 第34-49页 |
| ·岩石类型 | 第34-36页 |
| ·成岩作用 | 第36-43页 |
| ·成岩作用特征 | 第36页 |
| ·成岩阶段 | 第36-43页 |
| ·储集空间 | 第43-46页 |
| ·储层物性 | 第46-49页 |
| ·钻井砂岩储层物性 | 第46-47页 |
| ·露头砂岩储层物性 | 第47-49页 |
| ·张新地区西风井的岩石类型与成岩作用 | 第49-58页 |
| ·张新地区的地层 | 第49-50页 |
| ·张新地区西风井砂岩岩石类型 | 第50-54页 |
| ·砂岩的碎屑成分及特征 | 第51页 |
| ·自生矿物与接触变质矿物 | 第51-54页 |
| ·张新地区西风井成岩作用 | 第54-55页 |
| ·机械压实作用 | 第54页 |
| ·压溶作用 | 第54-55页 |
| ·胶结作用 | 第55页 |
| ·交代作用 | 第55页 |
| ·增生作用 | 第55页 |
| ·裂缝充填作用 | 第55页 |
| ·蚀变作用 | 第55页 |
| ·张新地区西风井成岩序列 | 第55页 |
| ·张新地区成岩相 | 第55页 |
| ·张新地区成岩阶段 | 第55-58页 |
| ·镜质体反射率 | 第55-56页 |
| ·自生矿物 | 第56页 |
| ·粘土矿物组合 | 第56-58页 |
| ·I/S 中 S% | 第58页 |
| ·鸡西盆地与张新地区西风井城子河组砂岩岩石类型与成岩作用对比 | 第58-59页 |
| ·小结 | 第59-60页 |
| 第4章 辉绿玢岩岩石学与年代学 | 第60-75页 |
| ·辉绿玢岩岩石学 | 第60-70页 |
| ·辉绿玢岩的矿物组成与蚀变矿物特征 | 第60-61页 |
| ·露头辉绿玢岩的矿物组成 | 第60页 |
| ·西风井辉绿玢岩的矿物组成 | 第60-61页 |
| ·辉绿玢岩蚀变矿物 | 第61-62页 |
| ·浊沸石的分布和描述 | 第62-64页 |
| ·浊沸石基本性质 | 第62页 |
| ·分布特征 | 第62-64页 |
| ·样品分析 | 第64-66页 |
| ·X-射线衍射分析 | 第64-65页 |
| ·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| 第65页 |
| ·电子探针分析 | 第65-66页 |
| ·成因讨论 | 第66-69页 |
| ·浊沸石与次生孔隙 | 第69-70页 |
| ·辉绿玢岩年代学 | 第70-74页 |
| ·分析结果 | 第70-72页 |
| ·定年结果的地质意义 | 第72-74页 |
| ·小结 | 第74-75页 |
| 第5章 碎屑岩对辉绿玢岩体侵入的响应 | 第75-91页 |
| ·西风井碎屑岩围岩响应带的划分 | 第75-77页 |
| ·实验结果分析 | 第77-81页 |
| ·伊利石结晶度与镜质体反射率数据分布及其成因 | 第77-81页 |
| ·伊利石结晶度数据分布及其成因 | 第77-79页 |
| ·镜质体反射率数据分布及其成因 | 第79-81页 |
| ·粘土矿物与自生绢云母纵向分布及其成因 | 第81-87页 |
| ·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粘土纵向分布及其成因 | 第81-83页 |
| ·高岭石纵向分布及其成因 | 第83-84页 |
| ·绿泥石纵向分布及其成因 | 第84-85页 |
| ·粘土矿物组合纵向分布及其成因 | 第85-86页 |
| ·自生绢云母纵向分布及其成因 | 第86-87页 |
| ·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数据纵向分布及其成因 | 第87-88页 |
| ·碎屑围岩对辉绿玢岩侵位的响应模式 | 第88页 |
| ·小结 | 第88-91页 |
| 结论 | 第91-9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2-10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06-107页 |
| 致谢 | 第107-108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108-111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111-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