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·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·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·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2-15页 |
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株洲市房地产行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| 第17-22页 |
·房地产、房地产市场与房地产业 | 第17-18页 |
·株洲市房地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| 第18-19页 |
·零星开发阶段(1985~1993年) | 第18-19页 |
·行业起步阶段(1994~1998年) | 第19页 |
·蓬勃发展阶段(1999~2002年) | 第19页 |
·升级发展阶段(2003年至今) | 第19页 |
·目前株洲市房地产业的市场格局 | 第19-22页 |
·房地产市场的短期性僵局 | 第19-21页 |
·房地产市场面临时代转型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株洲市房地产业的外部环境分析(PESTE) | 第22-30页 |
·政治与法律环境分析(P) | 第22-24页 |
·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| 第22页 |
·房地产市场需要宏观调控 | 第22-24页 |
·经济环境分析(E) | 第24-25页 |
·人均GDP跨越关口带动住房消费高速增长 | 第24-25页 |
·从当前的金融危机来看,住房消费短期疲软 | 第25页 |
·社会与文化环境分析(S) | 第25-27页 |
·株洲市房地产业将分享到"人口红利" | 第25-26页 |
·城市化进程加快将增加对住房的需求 | 第26-27页 |
·住房消费心理有力支撑住房需求 | 第27页 |
·技术环境分析(T) | 第27-28页 |
·自然环境分析(E)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株洲市房地产业的内部状况分析 | 第30-40页 |
·株洲市房地产投资与市生产总值关系的实证分析 | 第30-33页 |
·株洲市房地产业的整体周期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房地产经济周期理论 | 第33页 |
·株洲房地产业的周期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市区房产一、二级市场的供求分析 | 第34-38页 |
·市区的开发投资情况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市区的交易情况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市区的商品房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| 第36-38页 |
·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分析 | 第38-40页 |
第五章 株洲市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| 第40-54页 |
·市房地产开发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| 第40-42页 |
·市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42-49页 |
·土地开发利用方面 | 第42-43页 |
·房屋建设方面 | 第43-44页 |
·房地产市场方面 | 第44-48页 |
·管理调控方面 | 第48-49页 |
·市房地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49-54页 |
·政府宏观管理方面 | 第49-51页 |
·房地产市场调节方面 | 第51页 |
·房地产开发企业本身 | 第51-52页 |
·市场的隐性原因 | 第52-54页 |
第六章 株洲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| 第54-68页 |
·株洲市房地产近期发展的趋势 | 第54-57页 |
·货币政策将适度放松,财税体制或将迎来变革 | 第54页 |
·市场供需渐趋平衡,价格基本维持稳定 | 第54-55页 |
·行业风险不断增加,市场监管难度加大 | 第55-56页 |
·保障性住房会增加,将成楼市一大亮点 | 第56页 |
·行业发展理念转变,市场将获健康发展 | 第56-57页 |
·短期内株洲市房地产发展的对策 | 第57-61页 |
·以政策引导为依托,调控市场走势 | 第57-58页 |
·以存量交易为突破,实现均衡发展 | 第58-59页 |
·以刺激需求为手段,促进住房消费 | 第59页 |
·以金融服务为推手,解决融资难题 | 第59-60页 |
·以资金监管为重点,预防行业风险 | 第60-61页 |
·中长期株洲市房地产发展的对策 | 第61-68页 |
·完善立法,加强执法,依法行政 | 第61-62页 |
·调整土地供应,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| 第62-63页 |
·调控房屋交易,增强市场的流动性 | 第63-64页 |
·强化信息披露,促进市场理性发展 | 第64-65页 |
·加强资金监管,完善金融配套体系 | 第65页 |
·做强开发企业,提高行业竞争能力 | 第65-66页 |
·深化住房保障,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| 第66-68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·全文总结 | 第68-69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