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子方言语法特色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| ·长子县概况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现状及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晋语语法研究现状 | 第9页 |
| ·长治及长子方言语法研究现状 | 第9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长子方言音系简介 | 第10-13页 |
| ·长子方言内部差异 | 第10页 |
| ·声母表 | 第10-11页 |
| ·韵母表 | 第11页 |
| ·声调表 | 第11-12页 |
| ·发音合作人 | 第12页 |
| ·凡例 | 第12-13页 |
| 第2章 长子方言的词缀 | 第13-21页 |
| ·前缀 | 第13-17页 |
| ·圪[k(?)3] | 第13-15页 |
| ·不[p(?)3] | 第15-16页 |
| ·忽[xu(?)3] | 第16-17页 |
| ·后缀 | 第17-18页 |
| ·子[t(?)3] | 第17-18页 |
| ·头[ts(?)u~0] | 第18页 |
| ·中缀 | 第18-21页 |
| ·圪[k(?)3] | 第18-19页 |
| ·不[p(?)3] | 第19-21页 |
| 第3章 重叠 | 第21-26页 |
| ·名词的重叠 | 第21页 |
| ·动词的重叠 | 第21-23页 |
| ·单音节动词的重叠 | 第21-22页 |
| ·双音节动词的重叠 | 第22-23页 |
| ·形容词的重叠 | 第23-24页 |
| ·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 | 第23页 |
| ·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 | 第23-24页 |
| ·量词的重叠 | 第24-26页 |
| ·“AA”式 | 第24页 |
| ·“一AA”式 | 第24-25页 |
| ·“一圪/不AA”式 | 第25页 |
| ·“一圪/不A 一圪/不A”式 | 第25-26页 |
| 第4章 代词 | 第26-36页 |
| ·人称代词 | 第26-29页 |
| ·长子方言人称代词的形式 | 第26页 |
| ·长子方言人称代词的用法 | 第26-29页 |
| ·疑问代词 | 第29-32页 |
| ·长子方言中疑问代词的形式 | 第29页 |
| ·疑问代词的用法 | 第29-32页 |
| ·指示代词 | 第32-36页 |
| ·长子方言指示代词的形式 | 第33页 |
| ·长子方言指示代词的语法功能 | 第33-36页 |
| 第5章 语气词 | 第36-39页 |
| ·“唻”[l(?)E0] | 第36-37页 |
| ·用于陈述句末尾 | 第36-37页 |
| ·用于特指问、是非问、选择问末尾 | 第37页 |
| ·“咾”[l(?)44] | 第37-39页 |
| ·用于祈使句末尾 | 第37-38页 |
| ·用于疑问句的末尾 | 第38-39页 |
| 第6章 长子方言中的“V/A 人”结构 | 第39-43页 |
| ·“V/A 人”结构研究现状 | 第39页 |
| ·长子方言中“V/A 人”结构的语义语法分析 | 第39-41页 |
| ·长子方言常用的使感结构举例 | 第41-43页 |
| 结语 | 第43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| 致谢 | 第47-48页 |
| 附表 A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48-49页 |
| 附表B:长子县地图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