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现代文学(1919~1949年)论文

鲁迅与中国现代新人文主义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7页
引言第7-13页
 一、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8-12页
 二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第12-13页
第一章 从古希腊人文主义到现代新人文主义第13-24页
 一、“人文主义”的内涵第13-15页
 二、以文艺复兴为主要特征的人文主义第15-18页
 三、白璧德与新人文主义第18-24页
第二章 新人文主义在现代中国的传播第24-35页
 一、学衡派对新人文主义的引进第24-30页
  (一) 学衡派的形成第24-26页
  (二) 学衡派与新人文主义第26-30页
 二、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重构第30-35页
  (一) 从浪漫到古典第30页
  (二) 普遍的人性与人性二元论第30-35页
第三章 鲁迅与估“学衡”:现代与保守之争第35-45页
 一、论争之时代环境——文言与白话之争第35-40页
  (一) 白话文创作在现代中国的确立第35-37页
  (二) 学衡派固守文言之批评创作原则第37-40页
 二、论争之过程探究——“估”与“衡”的较量第40-45页
  (一) 《估〈学衡〉》之文本探析第40-42页
  (二) “估”与“衡”的较量:现代与保守之争第42-45页
第四章 鲁迅与新人文主义之梁实秋:热切与中庸之争第45-59页
 一、永久普遍的人性与文学的阶级性第45-52页
  (一) 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?第45-49页
  (二) “硬译”与“文学的阶级性”第49-52页
 二、“乏走狗”与“乏牛”之争第52-59页
  (一) “乏走狗”与“瘦牛”的较量:热切与中庸之争第52-55页
  (二) 绅士风度与卢布问题及其它第55-59页
第五章 鲁迅与中国新人文主义者论战之根源探究第59-74页
 一、逻辑的合理性与现实的选择性——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第61-64页
 二、人生的“困顿”与贵族式的优越——不同的论战背景第64-66页
 三、改造国民性与永久普遍的人性——不同人性观的对立第66-69页
 四、平民精神的责任与贵族意识的闲适——不同的文学审美特征第69-74页
第六章 鲁迅与中国新人文主义思想冲突的文化启示第74-82页
 一、文化论争与多元并存第74-75页
 二、批判弊端与提倡人文第75-77页
 三、继承传统与取其精华第77-79页
 四、立足现实与当代启蒙第79-82页
结语第82-84页
参考文献第84-86页
致谢第86-8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87页

论文共8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疼痛悲欢的人性展示--严歌苓小说论
下一篇:作为生活方式的口语及其诗歌写作--从第三代诗歌口语化谈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