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生活方式的口语及其诗歌写作--从第三代诗歌口语化谈起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0. 绪论:新的渡船 | 第6-12页 |
·第三代的出现及其“口语”气质 | 第6-7页 |
·界说“第三代” | 第7-9页 |
·船票:口语 | 第9-10页 |
·重新领受“口语”:并非终极审判 | 第10-12页 |
1. 第三代的语言革命和视角革命 | 第12-23页 |
·新的言说方式:口语 | 第12-17页 |
·朦胧诗之必须被pass | 第12-14页 |
·第三代的口语理论 | 第14-17页 |
·新的生命视角:口语 | 第17-23页 |
·另一种生命真相的发现 | 第17-19页 |
·口语和生命同构 | 第19-23页 |
2. 口语:诗性空间的拓展 | 第23-32页 |
·日常生活的守望 | 第23-26页 |
·对当代经验的重新命名 | 第26-28页 |
·零度叙事的冷风景 | 第28-29页 |
·女性触角的延伸 | 第29-32页 |
3. 诗歌口语化的前世今生 | 第32-46页 |
·农耕经验下的口语诗歌 | 第32-35页 |
·初期白话诗的滥筋 | 第35-38页 |
·胡适的风气 | 第35-37页 |
·初期白话诗的成绩与局限 | 第37-38页 |
·艾青的“散文化”理论 | 第38-41页 |
·天生的散文气质 | 第38-39页 |
·艾青的高度 | 第39-41页 |
·口语诗的限度 | 第41-44页 |
·被革命化的口语 | 第41-43页 |
·90年代以后的口语诗 | 第43-44页 |
·小结 | 第44-46页 |
4. 结语:回到生命的场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