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导论 | 第11-17页 |
一 选题理由 | 第11-13页 |
二 文献综述 | 第13-15页 |
三 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第一章 中央与地方之间制度性分权的一般理论 | 第17-24页 |
一 中央与地方之间制度性分权的理论依据 | 第17-20页 |
(一) 集权论的理由与影响 | 第17-18页 |
(二) 分权论的理由与影响 | 第18-20页 |
(三) 政府有限理性下的制度性分权 | 第20页 |
二 中央与地方之间制度性分权的应然要求 | 第20-21页 |
(一) 制度性分权的关键在于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职责范围 | 第20-21页 |
(二) 制度性分权应是在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博弈中践行的动态过程 | 第21页 |
(三) 制度性分权中权力的划分应由相应的宪法和法律来规范 | 第21页 |
三 中央与地方之间制度性分权的影响因素 | 第21-24页 |
(一) 以单一制为主体的国家结构 | 第22页 |
(二) 带有集权色彩的政治文化 | 第22-23页 |
(三) 缺少地方政府对民众的负责机制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中央与地方间选择性分权模式的演变 | 第24-36页 |
一 体制转轨初期“放权让利式的选择性分权” | 第24-29页 |
(一) “放权让利”式选择性分权的表现 | 第24-26页 |
(二) “放权让利式选择性分权”的困境 | 第26-29页 |
二 分税制改革后的“选择性再分权” | 第29-33页 |
(一) “选择性再分权”的必要性 | 第29页 |
(二) 选择性再分权的相关改革措施 | 第29-33页 |
三 放权让利式“选择性分权”与分税制改革后“选择性分权”的对比 | 第33-36页 |
第三章 当前中央与地方之间选择性分权存在的问题 | 第36-46页 |
一 “职责同构”的政府职能结构没有根本改变 | 第36-38页 |
(一) 职责同构的表现 | 第36-37页 |
(二) 职责同构对权力配置及政治发展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二 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边界模糊 | 第38-41页 |
(一) 权力分配边界模糊的宪政考察 | 第39-40页 |
(二) 权力分配边界模糊的事权考察 | 第40页 |
(三) 权力分配边界模糊的财权考察 | 第40-41页 |
三 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尚显薄弱 | 第41-46页 |
(一) 政府内部监督制约中存在的问题 | 第41-43页 |
(二) 外部监督制约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43-46页 |
第四章 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之间制度性分权的构建对策 | 第46-54页 |
一 突破“职责同构”的限制,重构制度性分权的组织基础 | 第46-48页 |
(一) 推行大部制的政府机构改革,融化“职责同构”的坚冰 | 第46-47页 |
(二) 推进以缩减行政层级为目的的行政区划改革 | 第47-48页 |
二 规范政府一市场一社会三方关系,构建多元治理模式 | 第48-52页 |
(一) 致力于构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新型伙伴关系模式 | 第48-50页 |
(二) 政府退出微观经济领域以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 | 第50页 |
(三) 构建“小政府、大社会”的治理模式 | 第50-52页 |
三 理顺权力授受关系,建立健全监督制约体系 | 第52-53页 |
四 加强制度建设,完善法律法规 | 第53-54页 |
结束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附录 | 第59-60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