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粘细菌来源的mts基因功能差异分析
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符号说明及缩写词 | 第11-13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3-31页 |
·粘细菌的社会学行为 | 第13-21页 |
·粘细菌的滑行运动 | 第13-20页 |
·粘细菌的S-运动 | 第14-19页 |
·粘细菌的A-运动 | 第19-20页 |
·粘细菌的子实体形态发生 | 第20-21页 |
·海洋粘细菌的研究 | 第21-23页 |
·海洋粘细菌的发现 | 第21-22页 |
·粘细菌对海洋生境的适应 | 第22-23页 |
·mts基因簇的发现、克隆及功能分析 | 第23-26页 |
·粘细菌中自主复制质粒的发现及应用 | 第26-29页 |
·本论文工作开展思路和研究内容 | 第29-31页 |
第二章 mts基因敲除及缺失突变株性质分析 | 第31-47页 |
·材料 | 第31-34页 |
·菌株与质粒 | 第31-32页 |
·培养基 | 第32页 |
·试剂 | 第32-33页 |
·仪器设备与耗材 | 第33-3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4-42页 |
·质粒构建流程图 | 第34-36页 |
·缺失质粒的构建 | 第36-40页 |
·引物设计及合成 | 第36-37页 |
·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| 第37-38页 |
·目的片段的连接及酶切 | 第38-40页 |
·目的片段与载体PBJ113的连接 | 第40页 |
·电转化及回补菌株的筛选 | 第40-41页 |
·电转化 | 第40-41页 |
·缺失突变株的筛选 | 第41页 |
·缺失突变株运动能力检测 | 第41-42页 |
·缺失突变株发育能力检测 | 第42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42-46页 |
·缺失质粒构建结果 | 第42-44页 |
·缺失突变株运动能力检测 | 第44-45页 |
·缺失突变株发育能力检测 | 第45-4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三章 回补质粒的构建及回补突变株的筛选纯化 | 第47-63页 |
·材料 | 第47-48页 |
·菌株与质粒 | 第47-48页 |
·培养基 | 第48页 |
·试剂 | 第48页 |
·仪器设备与耗材 | 第4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8-57页 |
·质粒构建流程图 | 第48-50页 |
·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及后处理 | 第50-53页 |
·引物设计及合成 | 第50-52页 |
·目的基因的扩增 | 第52-53页 |
·质粒载体的酶切及连接转化 | 第53-54页 |
·目的质粒的提取及验证 | 第54-55页 |
·电转化及回补菌株的筛选 | 第55-56页 |
·电转化 | 第55页 |
·回补突变株的筛选纯化 | 第55-56页 |
·突变子的保存 | 第56页 |
·回补突变株的验证 | 第56-57页 |
·回补质粒的提取 | 第56-57页 |
·回补质粒的扩增 | 第57页 |
·目的片段的PCR检测 | 第57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57-62页 |
·回补质粒的构建 | 第57-59页 |
·电转化及突变株筛选纯化 | 第59-61页 |
·回补突变株的验证 | 第61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四章 回补突变株的性质分析 | 第63-85页 |
·材料 | 第63-65页 |
·菌株与质粒 | 第63-64页 |
·培养基 | 第64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64-65页 |
·仪器设备 | 第6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65-66页 |
·聚集能力检测 | 第65页 |
·运动能力检测 | 第65页 |
·发育能力的检测 | 第65-66页 |
·海水条件下运动能力的检测 | 第66页 |
·海水条件下发育能力的检测 | 第66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66-83页 |
·聚集能力检测实验结果 | 第66-68页 |
·运动能力检测实验结果 | 第68-69页 |
·发育能力检测实验结果 | 第69-71页 |
·海水条件下运动能力检测实验结果 | 第71-72页 |
·海水条件下发育能力检测实验结果 | 第72-8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3-85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85-87页 |
附录 | 第87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4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