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13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| 第12-13页 |
|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安全评价概况 | 第13-2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·国外安全评价的概况 | 第13页 |
| ·国内安全评价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·排液采气工艺的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排液采气工艺的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安全评价概况 | 第16-22页 |
| ·安全评价的定义 | 第16-17页 |
| ·安全评价的原理 | 第17页 |
| ·安全评价方法概述 | 第17-22页 |
| 第三章 气藏开发基础 | 第22-30页 |
| ·气藏的类型及有水气藏的开采 | 第22-24页 |
| ·气藏的类型 | 第22页 |
| ·有水气藏的开采 | 第22-24页 |
| ·气井临界携液流量的分析研究 | 第24-30页 |
| ·产水气井临界携液流量的确定 | 第24-27页 |
| ·不同回压对临界携液流量的影响分析 | 第27-30页 |
| 第四章 排液采气方式优选 | 第30-52页 |
| ·排液采气方式介绍 | 第30-40页 |
| ·常规的排液采气方式 | 第30-34页 |
| ·新型排液采气方式 | 第34-38页 |
| ·各种排液采气方式的比较 | 第38-40页 |
| ·排液采气方式的优化 | 第40-52页 |
| ·优化决策原理 | 第40-41页 |
| ·模糊综合评判原理 | 第41-43页 |
| ·排液采气工艺优选模型的建立 | 第43-44页 |
| ·评价排液采气措施的指标体系 | 第44-45页 |
| ·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| 第45-48页 |
| ·模糊决策模型的建立 | 第48页 |
| ·应用实例 | 第48-52页 |
| 第五章 采气工艺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防护措施 | 第52-57页 |
| ·火灾或爆炸危险事故 | 第52-53页 |
| ·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 | 第52-53页 |
| ·防止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安全措施 | 第53页 |
| ·井喷 | 第53-54页 |
| ·导致气井井喷的原因 | 第53-54页 |
| ·防止井喷发生的安全措施 | 第54页 |
| ·气井出砂 | 第54-55页 |
| ·气井出砂的原因 | 第54页 |
| ·防止气井出砂的措施 | 第54-55页 |
| ·H_2S泄露及其中毒事故 | 第55页 |
| ·H_2S泄露的原因 | 第55页 |
| ·防H_2S泄露及其中毒的有效措施 | 第55页 |
| ·机械伤害 | 第55-56页 |
| ·造成机械伤害的原因 | 第55-56页 |
| ·防止机械伤害的安全措施 | 第56页 |
| ·触电事故 | 第56页 |
| ·触电事故发生的原因 | 第56页 |
| ·防触电事故发生的安全措施 | 第56页 |
| ·其他事故 | 第56-57页 |
| 第六章 不同方式排液采气井的安全评价 | 第57-89页 |
| ·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57-61页 |
| ·事故树分析方法简介 | 第57-61页 |
| ·选择事故树分析方法的理由 | 第61页 |
| ·排液采气井的安全评价 | 第61-87页 |
| ·优选管柱排液采气井装置的事故树分析 | 第61-63页 |
| ·泡沫排液采气井装置的事故树分析 | 第63-64页 |
| ·气举排液采气井装置的事故树分析 | 第64-69页 |
| ·电潜泵排液采气井装置的事故树分析 | 第69-74页 |
| ·游梁式抽油机排液采气井装置的事故树分析 | 第74-83页 |
| ·射流泵排液采气井装置的事故树分析 | 第83-87页 |
| ·排液采气井安全性能的比较 | 第87-89页 |
| 第七章 排液采气方式优选及其安全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 | 第89-96页 |
| ·系统软件的功能 | 第89-90页 |
| ·设计说明 | 第90-91页 |
| ·总体设计思路 | 第90页 |
| ·系统各功能模块功能介绍 | 第90-91页 |
| ·系统软件功能的实现 | 第91-96页 |
| 结论 | 第96-9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8-102页 |
| 附录 | 第102-108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08-109页 |
| 致谢 | 第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