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夏地区二叠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0-16页 |
| ·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0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| ·勘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3-14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| ·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| 第15-16页 |
|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6-23页 |
| ·研究区位置 | 第16页 |
| ·构造分区 | 第16-18页 |
| ·构造演化简史 | 第18-21页 |
| ·地层发育特征 | 第21-23页 |
|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23-33页 |
| ·各段分层界限特征 | 第23-27页 |
| ·佳木河组 | 第23页 |
| ·风城组 | 第23-25页 |
| ·夏子街组 | 第25-26页 |
| ·乌尔禾组 | 第26-27页 |
| ·二叠系地层格架建立 | 第27-33页 |
| 第4章 沉积体系研究 | 第33-58页 |
| ·沉积相类型及相标志 | 第33-37页 |
| ·扇三角洲相 | 第33-35页 |
| ·火山岩相 | 第35页 |
| ·湖泊相 | 第35-37页 |
| ·单井沉积相分析 | 第37-47页 |
| ·风南1 井 | 第37-38页 |
| ·风7 井 | 第38-40页 |
| ·夏40 井 | 第40-47页 |
| ·连井相分析 | 第47-53页 |
| ·风2 井-风南1 井连井沉积剖面对比 | 第47页 |
| ·乌27-夏77 井连井沉积剖面对比 | 第47-53页 |
| ·沉积体系平面展布 | 第53-58页 |
| 第5章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| 第58-83页 |
| ·成藏条件分析 | 第58-70页 |
| ·烃源岩条件 | 第58页 |
| ·储层特征 | 第58-65页 |
| ·生储盖组合特征 | 第65-67页 |
| ·圈闭特征 | 第67-68页 |
| ·成藏要素配置关系 | 第68-70页 |
| ·油气藏类型 | 第70-74页 |
| ·背斜油气藏 | 第70页 |
| ·断背斜油气藏 | 第70-72页 |
| ·断块油气藏 | 第72页 |
| ·断鼻油气藏 | 第72页 |
| ·断层—岩性油气藏 | 第72-74页 |
| ·油气藏分布特征 | 第74-76页 |
| ·平面分布特征 | 第74-75页 |
| ·纵向分布特征 | 第75-76页 |
| ·油气成藏影响因素 | 第76-80页 |
| ·构造背景决定了油气的相对聚集 | 第76页 |
| ·断裂控制了油气垂向运聚 | 第76-77页 |
| ·不整合控制了油气侧向运聚 | 第77-78页 |
| ·有利储层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 | 第78-80页 |
| ·油气成藏模式 | 第80-83页 |
| ·“一”字型油气成藏模式 | 第81页 |
| ·“Z”字型油气成藏模式 | 第81-83页 |
| 第6章 勘探方向分析 | 第83-87页 |
| ·乌尔禾组风南3 断块 | 第83-84页 |
| ·风城组火山岩圈闭 | 第84-87页 |
| 结论 | 第87-8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8-92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92-93页 |
| 致谢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