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导论 | 第11-15页 |
(一)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 数学教育思想的涵义 | 第11页 |
2.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二) 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| 第12-14页 |
1. 国内研究情况 | 第12-13页 |
(1) 张奠宙的概括性研究 | 第13页 |
(2) 代钦的研究 | 第13页 |
2. 国外研究情况 | 第13-14页 |
(三) 研究的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 历史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2. 文献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一、小仓金之助的数学教育思想 | 第15-23页 |
(一) 小仓金之助的生平简介 | 第15页 |
(二) 小仓金之助的数学教育思想 | 第15-23页 |
1. 小仓金之助的数学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| 第15-17页 |
(1) 20 世纪初的世界数学教育改革运动 | 第15-16页 |
(2) 20 世纪初日本数学教育状况 | 第16-17页 |
2. 小仓金之助的数学教育思想 | 第17-23页 |
(1) 对数学的认识 | 第17-19页 |
(2) “作为科学的数学”与“作为教育的数学” | 第19页 |
(3) 对数学教育的认识 | 第19-23页 |
二、小仓金之助数学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影响 | 第23-41页 |
(一) 小仓金之助数学教育思想的引进 | 第23-24页 |
1. 小仓金之助与李俨的交流 | 第23页 |
2. 刘亦珩、陈建功等人对小仓金之助数学教育思想的继承和传播 | 第23-24页 |
3.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小仓金之助与中国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交流 | 第24页 |
(二) 小仓金之助数学教育思想的影响 | 第24-41页 |
1. 作为刘亦珩和陈建功数学教育思想重要来源 | 第25-36页 |
(1) 刘亦珩的数学教育思想 | 第25-30页 |
(2) 刘亦珩数学教育思想对我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(3) 陈建功的数学教育思想 | 第32-33页 |
(4) 陈建功数学教育思想对我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| 第33-36页 |
2. 对我国数学教育理论的影响 | 第36-41页 |
(1) 促进了融合数学精神的开发 | 第36-38页 |
(2) 增强了数学教学适应学生学习心理的要求 | 第38页 |
(3) 确立了函数及其图像在中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地位 | 第38-41页 |
三、小仓金之助数学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| 第41-49页 |
(一) 横地清的数学教育思想 | 第41-45页 |
1. 数学教育的原则和目标 | 第41-44页 |
2. 数学教育研究 | 第44-45页 |
(二) 横地清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| 第45-49页 |
1. 创建中日数学教育研究会 | 第46-47页 |
2. 数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| 第47-49页 |
(1) 五国数学教育国际会议(日本、中国、德国、美国、法国) | 第47页 |
(2) 关于数学教育·数学史·数学文化史·信息科学的国际会议 | 第47页 |
(3) 北京师范大学横地清文库国际讨论班 | 第47-48页 |
(4) 内蒙古师范大学正在筹建横地清文库 | 第48-49页 |
四、结语与展望 | 第49-54页 |
(一) 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与数学教育交流 | 第49-54页 |
1. 21世界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| 第49-50页 |
2. 数学教育交流的意义 | 第50-52页 |
3. 数学教育交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| 第52-54页 |
(1) 数学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问题 | 第52页 |
(2) 理论原则与具体做法 | 第52-53页 |
(3) 数学教育交流与社会环境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